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心理學實驗:讓心情快樂和心情悲哀的兩批人,朗讀關於一個勝利者和一個失敗者的故事。結果發現心情快樂的人,最關心勝利者的結局;而心情悲哀的人,最關心的是失敗者的命運。於是科研人員就此得出結論說:悲觀的人傾向於低估對自己發生的一切事情的價值意義;他們回想起來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令人傷感的,這樣也就使他們更加頹廢、憂鬱、煩悶。因此,我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起樂觀主義的信念,切勿自尋煩惱。隻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擺脫消極的煩惱情緒。
春風得意好讀書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是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後》的一首詩。詩的意思是說:往日不得意的心情不值得談論,現在自由暢快,心裏充滿無限的聯想,思維也敏捷了。在春風宜人的時節裏,由於得意的心情,覺得馬跑得也特別快,在一天中,把長安裏的鮮花、美景看個夠。
詩寫出了人逢喜事,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那樣興致勃勃,聯想翩翩,行動迅速,幹勁倍增,忘卻疲勞的情緒。我們就把這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情緒狀態叫心境,也叫心情。
引起心境的原因多種多樣。學生時代重大的升學考試發榜後,考取的人,慶幸欣喜;落榜的人,垂頭喪氣,另是一種內心感受。有的因為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鑽研,道道難題得心應手,成績連連告捷,老師讚揚,同學投以羨慕的眼光,自然心裏樂滋滋的。學習屢遭失敗的學生,則是終日鬱鬱不樂。師生相處和睦,夥伴誌同道合,相互理解,互相幫助,給人歡樂欣慰。
自然界裏春暖花開、陰雨綿綿,高溫酷暑,天高氣爽、碩果累累,大雪紛飛的不同季節都會給人帶來歡樂、沉悶、輕鬆、喜悅的不同心境。
身體健康,使人精力充沛,學習幹勁十足,效率倍增,成績優異,表現出愉快的心境。體弱多病,精神萎靡,提不起精神,心境充滿著悲觀。
還有,一個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人,不管自己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充滿信心,堅持進取,保持樂觀的心境。張海迪就以崇高的理想、堅強的信念,戰勝高位截癱,生命中的不幸,是保持樂觀進取的人。
歡樂、愉快的積極心境,使人精神振奮,事事如意,樣樣困難都不在話下,件件事做起來得心應手,更具有進取精神。悲觀失望的消極心境,使人精神萎靡不振,意誌消沉,處處感到事與願違,甚至遷怒與人,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青少年是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最佳時期,保持愉快、樂觀、輕鬆的心境,會增強人的記憶力,活躍思維,充分發揮心理潛在能力,使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印度婆羅門教教經《吠陀經》共4卷,僅第3卷就有15.3萬多個單詞。教門讓學僧在一種輕鬆愉快的心境中,產生超強的記憶力,記住這4卷吠陀經。
一個人的心境的好壞,還會影響人的思維和判斷能力。
德國著名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有一天正在他牙痛難忍,偏偏妻子又要生小孩,心境痛苦焦慮不安的時候,收到貝齊烏斯請他審閱、推薦的論文。當時,他粗粗看了一下,覺得滿紙胡說八道,順手扔進紙簍裏。過了兩天,他的牙痛病好了,妻子平安地生下孩子,這位化學家欣喜異常。這時,他又重新找出那篇有關離子溶液的論文重讀時,他驚訝不已,馬上寫信給一家科學雜誌,推薦這篇具有新思想和重要價值的論文。後來,貝齊烏斯因這項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獎。
青少年,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情緒特點,是強烈而不穩定。常常是遇到愉快之事,便興高采烈,情不自禁,難以平靜,稍有不如意就垂頭喪氣,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從而影響學習,影響身體健康。青少年應該了解自己的情緒特點,保持健康的心境。
保持良好、健康的心境,需要正確地對待挫折。人生路上總有起伏不平,學習、工作、生活,總有困難、失敗,甚至不幸伴隨著。麵對坎坷、挫折怎麼辦?①要勇敢地正視挫折,像魯迅所說的那樣“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馬克思在生活顛沛,失去愛子的景況麵前,仍以“我的事業雖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將來麵對我的骨灰,高貴的人們將流下熱淚”的樂觀精神和勇氣,從事人類最偉大的事業。②要吸取教訓,從教訓中看到光明。愛因斯坦晚年研究統一場論時,不因為99種方法行不通而灰心喪氣,而是從99種失敗中,看到99種的收獲。這種廣闊的胸懷,樂觀的態度,從另一角度激勵著人們進取,困難、挫折隻不過是開拓路上的墊腳石。這樣,歡樂、愉快、將永樂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