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予多次經受困難的考驗,從而降低對厭學情緒的敏感性,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經曆一些困難和考驗,並且努力讓自己戰勝困難,這種戰勝困難的心理感受會有助於幫助學生提高攻克學習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對付消極情緒的一些認識和策略。當消極情緒產生時,不要消極被動地任其蔓延,讓自己感受不快和痛苦,而應采取必需措施,如深呼吸等。
(3)進行想象訓練,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緒體驗。要求學生想象自己心情放鬆進行學習的畫麵,越清晰越好,假如出現厭煩情緒,就及時進行調節,想象順利完成作業的充實感和成就感,想象輕鬆麵對各種繁重困難的學習任務,體會那種輕鬆的感覺。
學校的適當的調整
學生通常是在校學習的,其厭學情緒和行為主要表現在學校。要糾正和克服學生的“厭學”情緒,首先必須從學校自身做起,做如下的一些調整和改變。
(1)學校的課程設置應適當修改,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每學期可適當地增加專業課的課時,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時間。讓學生在實習中發現問題,再到理論課中去學習知識,再用理論去處理問題。培養一些技能也是克服學生“厭學”情緒的良好手段。學生特點是愛動,在理論課的基礎上適當多增加一些實驗,多動手,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操作技能,由此才能恢複他們的自信心,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
(2)老師要培養現代管理理念,主動關心學生、教育學生,及時發現學生身上出現的學習問題與障礙,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另外要樹立“每位學生都是聰明的,都是人才”的正確理念,不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平時多鼓勵學生充滿自信。
(3)創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一個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讓每位學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激發學習興趣。適當創設科學的現代環境,這種環境能使學生增強好奇心,迅速迸發求知探索的欲望。積極改善學校的教學生活設施,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求。
老師是學習的領路人,隻有老師與學生產生了共鳴,才能使教學順利進行。老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積極主動地采取應對策略,還要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如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講堂、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知識的作用,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由“厭學”到“願學”,成為想學、愛學、會學的人。
當然對於班級中的不良分子也不能姑息遷就,對那些嚴重擾亂教學秩序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處分,通過齊抓共管,再頑皮的學生都會感到有動力,有壓力,從而上升到自覺學習階段。
(4)拓展、發掘學生的成才空間,讓學生建立多方麵的成就感。學生們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個人修養千差萬別,個性的差異決定後天發展的不同,即使學生工作後,學習成績也不是決定他們成就的唯一標準。老師如果能留心觀察,精心編製規劃,定能積極采取措施,開發學生的潛力。通過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充分展示他們的風采,給他發現自身價值的機會,就可以使學生以優促差,培養積極向上的意識,建立他們的信心。學校還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學會吃苦,學會鑽研,讓他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加強對知識的渴求。
處理厭學的幾個注意點
(1)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厭學原因,老師要找出這些原因,並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2)老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肯定,不斷發現學生身上的發光點。
(3)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師要隨時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改變厭學情緒也要從點抓起,以點帶麵。
(4)老師要密切關注著學生的行為變化,一旦有厭學情緒出現,就要仔細尋找根源,對症下藥。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必需的可塑性,隻要我們老師精心培育,他們都可以成為優秀的人才。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師傳授知識的橋梁和潤滑劑。
所以,老師要善於運用自己的愛心來感化學生,經常關心、鼓勵學生,向學生傾注愛心,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合作關係。
對厭學學生,他們敏感、壓抑又叛逆,教師尤其要尊重他們的人格,要“動之以情”,切忌冷嘲熱諷,而應多給一些讚揚、鼓勵。老師耐心細致的育人精神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使他們從內心產生對老師的好感、敬愛和信賴,會在師生之間架起持久的情感橋梁。這種融洽的師生關係可以點燃厭學學生學習的熱情之火,激發出他們學習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