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的教師們肯定天天都在麵對著這樣的事情——如何才能驅趕學生的厭學情緒?或者說,您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多數家長和教師都以為厭學的學生品行不好,學習態度不端正,實際上他們是在以製造事端等形式表達自己對學習的不滿。對待這類學生,簡單地處罰他們的不當行為隻能取得短期效果,隻有采取適當的措施,改善他們的學習態度,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不當行為。
因材施教的傳統
孔子與學生因材施教是指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對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受教育者的共同點是年齡特征。年齡特征指身體、生理神經方麵的特點以及心理方麵發展的特點;後者又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穩定的心理特征就是個性心理特征,也是個體差異之所在。因此因材施教也就是因個性心理特征而施教。從這個意義說,材就是年齡特征中的個性。
因材施教古已有之。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教師討教:“先生,假如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能夠立刻去做嗎?”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麵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因此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因此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因材施教的探索
關於因材施教的研究已有很長的曆史。其內容大致集中於兩個方麵。
(1)因材施教的辦法。主要在尋找各種有活力的、實用的方法,去對具有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進行教育;而又不誇大其差異或忽視其共同的教育需要。一致的意見是容許學生在目標、方法、材料及達到目標的程度和期限等4個可變因素中,有靈活選擇的餘地。已經提出來的途徑有:學生主體,個別化學習,開放課堂,程序學習,啟發、探討式學習,語言操練交際化。但除了學生主體作為教育原則已被一致接受外,其他各種途徑都因其局限性而存在爭議。
因材施教的通常方法有:按能力分班;跳級;承認自學結果;升、留級;不分年級的講堂或複式學習;自動化學習;最低要求和無限發展;係統的因材施教計劃;師生合同;集體學習;小教師製。
(2)導致學習上個體差異的原因。通常傾向認為,這種原因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後天性的,能夠避免的。英國學者B.S.布盧姆及助手經過10多年的研究,認為學生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是人為的、偶然的。隻要有了適當的學習條件,一個學生能學會的東西,其他學生都能學會。主要的人為原因有3種:①父母、老師、學校判斷學生“差”,並非從學習和學生過去的學習情況和基礎出發,故常失之主觀。但這類判斷卻使學生盲目相信,從而失去信心。②班級太大。③沒考慮學習的3大要素——學生為投入學習所需用的基礎知識、技能,學生的動機,學習對學生的適合性。
總的來看,個體差異主要形成於社會的實踐活動。因為每個人所經曆的具體的生活環境、道路不同,個體差異是存在的。在大班學習情況下,個體差異是造成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起著抑製學習的作用。然而,這種抑製作用是能夠克服的。在中學學習裏有些老師在情感因素和教育性上下工夫,取得了積極效果。
思想教育和心理訓練
中小學生的“厭學”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對自己來這裏學什麼,怎麼學,學了有什麼用,都不是很清楚。
因此,教師的思想教育就必須緊緊圍繞這個中心點,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素質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
至於學生的厭學心理,是因為學生受到學習情境的刺激,例如進入學校或教室這種刺激喚起厭學的學生大腦中產生不良感受或痛苦情緒,出現煩躁、恐慌、渾身不舒服等反應,伴隨著這些不良情緒,厭學學生就會作出勉強學習或逃避學習的反應。對此可參考以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