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正確認識退學(1)(2 / 3)

在一項“為什麼選擇退學”的網上調查中,學生回答的理由各種各樣:不適應環境、天氣;報考專業、學校不理想;出國、移民、自主創業;不適應國內教育方式;重讀再考……這些以往不能被當作退學決定性條件的理由被更多地提了出來。

有位網民說:“不喜歡學校,當時我在學校的時候感覺什麼都沒學到,還要拿父母的錢……越想越是感覺對不起自己,於是自己買來了室內設計的書苦學了兩個月,終於決定退學了。”

另一網民也自稱是主動退學:“我不喜歡這個專業,也討厭那個學校,還討厭校園裏那些很不順眼所謂的大學生。”

退學多因成績不好

現實中,是否真的如網上調查那樣,退學生都是因為其他因素而退學?高校教師告訴記者,無論是被動退學還是主動退學,多數人還是因為成績不好。

“千辛萬苦考上大學,假如成績跟得上,能舍得退學嗎?”在高校工作了十幾年的樓老師說,“每年退學的學生中,主要以成績不達標、學分不夠等原因被迫退學的人居多,當中有一些是高考成績很不錯的,也有成績通常的。他們進入大學後都出現不適應、迷戀上網等情況,成績始終跟不上,每學期都是好多門功課不合格,在反複補考、重修後,還是沒辦法達到學校規定的學分,這才根據學校相關規定,要被勒令退學。”

而現實中,成績不錯、純粹因為不喜歡某專業或者學校等原因退學的學生還是很少見的。“從事了十幾年的學生工作,還真沒碰到過成績好的也要退學的學生。許多學生也許是因為不適應大學、不喜歡某專業從而提不起學習興趣,或者是不適合學習某個專業,從而導致成績不好。”樓教師說。

退學另覓高枝難度頗大

浙江某高校教務處的錢教師針對一些重讀學生提出了反對意見。

“現在有的學生因為成績不錯想退學考更好的學校,這種退學行為是最不可取的。”錢教師說,“主要是這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還有精神壓力。而且,有誰能保證再考能比之前考得更好?說實話風險會更大。還不如好好在大學裏學些對自己有用的,假如對現在的專業不滿意,還可以轉專業、選修、輔修。雖然現在有部分學生在學校裏混,但對要學的學生來說,現在的大學還是給予了很大的空間,隻要你肯學,總能學到你想要的,沒必要開倒車回去再走一遍。”

錢教師還提醒:“現在網上討論的多了,許多在校學生會覺得退學也不錯,在這裏真的要鄭重提醒這些學生,要有自己的主見,千萬不能為了退學而退學,要有自己的人生規劃。”

就以ROMA為例,假如沒有退學,他可能會和同學一樣,每月拿著不菲的薪水在船上工作,往返於亞洲、美洲、歐洲的國際航線上。

沒退學的時候,他是北方某知名海事學校的學生。現在,他正在北京西直門附近租房,做了一名自由職業者。

事情起源於2005年,他突發奇想,建立了中國退學網,“目的在於為全國各地退學的人找到互相交流的平台”。他認為,退學會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他希望退學者能夠盡快從退學的陰影中走出來,重拾自信,找回優秀的自我。

退學背後的反思

退學行為究竟是一個失敗的證明,還是一個成功的選擇?退學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問題?針對退學,社會各界展開了一次激烈的討論。通常人們把退學背後的問題歸結於國內高校教育製度存在缺憾,也有一些人針對退學行為本身進行了否定。

大學應該體現相當的自主性。提出這一觀點的,不完全是一些身在其中的在校大學生,還有一些數量相當的教育界人士。

從海外留學回來、在高校任教的朱教師用自身的見聞作了闡述。“在國外,經常可以遇到退學生,那裏的教育體製比較靈活,學生可以自由地安排學習計劃,社會也比較認可和容忍這些行為。有一個丹麥的學生,頻頻換了好幾個專業,但始終沒有換的是對學術的興趣,這讓我們這些中國學生很羨慕。一個德國的學生,雖然沒有換專業,但換了好幾所大學,也是越換越成熟。原本進入高校就讀的學生就要有足夠的自主性,這不光體現在學習上,還應該體現在專業的選擇、學校的選擇上,在更大範圍內,就是念與不念的選擇。”

讀大學應當看作是一種自主消費。身在市場經濟社會,許多人也用市場經濟的觀念來衡量讀大學這件事。

正在讀經濟學的小胡說:“現在念大學都是自費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種自主的消費,然而現在這筆消費的投入和產出卻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