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很有才華,精通天文地理,說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絕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謂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對曹植產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處處苦苦相逼。眾臣在皇帝麵前也說三道四,說什麼朝中一日有曹植,宮內雞犬不寧,如他日造反,圖謀篡位,何不為宮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以免日後夜長夢多。曹丕聽信了讒言,決定今日動手。正趕上一樁造反政事,曹丕認定曹植為主謀,正午時分,曹丕傳弟弟曹植到池廳邊相見,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衛隊揮刀截下。見到曹丕,曹植道:“吾兄傳我有何貴幹?”曹丕道:“宮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聽說了吧,吾登皇位你懷恨在心,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長歎一聲,道:“吾兄疑我造反,謀你河山篡你朝位!這罪行可不敢擔當,請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辭,隻得說:“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誼,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不然,休怪我大義滅親了。”“好辦好辦,若我不能在七步內作詩一首,任憑你處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說。“爽快!爽快!咱倆一言為定。”曹丕說完,便邁出了第一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出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一來,借物抒情,還沒有走完七步就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賦詩
作完,曹植對曹丕說:“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殘?我無意與你權利相爭,無論誰是君主,我都會忠貞不貳地跟隨,毫無怨言!明槍易擋暗箭難防。若你要殺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聽了,被駁得無話可說。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世人恥笑,於是便放了曹植,最後仍不放心,將其貶為安鄉侯。
曹植的這首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毋庸多加闡釋,隻需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萁”是指豆莖,曬幹後用來作為柴火燒,燃燒萁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刹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誡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成為家庭不團結的一個勸誡。
一個團結的經典故事
從前,有一個少數民族國家叫做吐(tǔ)穀(yù)渾(hún)。吐穀渾,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穀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
吐穀渾地處青海高原,以畜牧為主。白蘭山出黃金、銅、鐵,金屬冶煉也比較發達。位於中西交通要道,商隊曾東至長江和黃河下遊,西達波斯,南抵吐蕃、天竺。
吐穀渾有一位國王叫做阿豺,生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認為隻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麵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這種不睦的局麵對國家的危險。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麵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在想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
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
阿豺折箭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隻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