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現學現用幽默技巧36法(3)(1 / 3)

這人便向友人要一把鋸子,友人很奇怪,這人回答說:“我是想把這杯子無用的上半部鋸掉。”這位先生麵對友人的吝嗇不好直說,轉彎抹角,幾句妙語既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也譏諷了友人的小氣。有一客人見主人招待他沒有菜肴,便跟主人要來副眼鏡,說視力不好使,帶上眼鏡後,大謝主人,稱讚主人太破費,弄這麼多菜,主人道:“沒什麼菜呀?怎麼說太破費?”

客曰:“滿桌都是,為何還說沒有菜?”

主人曰:“菜在哪裏?”

客指盤內曰:“這不是菜,難道是肉不成?”這則笑話一波三折,客人嘲諷主人,手段高明,令人叫絕。

旁敲側擊法運用在生活中,一般有“含笑罵人”之功效。前幾年,流行喇叭褲,有一小夥子的喇叭褲又長又大,一天,他母親給他洗褲子,要他拿把剪刀來,他不解,問母親拿剪刀幹什麼,母親回答說:“你這‘掃把褲’用來掃地還不差,如果下麵剪成條條,地板會掃得更幹淨。”小夥子笑了,笑得很不自在。直話曲說,而且要盡量避開鋒芒,說得委婉風趣,這就需要具有臨場應變的機智。以上幾例中的主人公的聰明才智表現在:既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意思,又顯示了自己的寬容,鈍化了鋒芒。這正是旁敲側擊的幽默效果。

斷章取義法

斷章取義法是指通過對字、詞、句等要素進行“歪解”而產生荒誕意義達到自圓其說的一種幽默技巧。成功地運用這一幽默術,往往能夠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有一次,馬克·吐溫和主張一夫多妻製的摩門教徒爭論一夫多妻製的問題。

馬克·吐溫說:“一夫多妻,連上帝也反對。”

那位摩門教徒問:“你能在《聖經》中找出一句禁止一夫多妻的話嗎?”

“當然可以。”馬克·吐溫說,“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節說:誰也不許侍奉二主。”馬克·吐溫使用的正是斷章取義法,從而於嬉笑中表達了觀點。他的這則幽默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個相聲:某人自詡常聽有關三國的京劇,漸漸地摸出了許多門道,知道很多人物的職業,如趙子龍是賣年糕的。為什麼呢?因為有京劇唱“趙子龍老邁年高”!隻不過這裏是從諧音入手罷了。

斷章取義幽默術的關鍵在於能否荒謬斷章,經過你的斷章後所產生的意義與本義相差越遠或越荒誕,就越幽默。它的目的性隱含於這種“斷章”中,有時你也可以根據你的需要“恰當”斷章,當你的需要由於你的“斷章”而被表明或被滿足時,幽默的情趣就油然而生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吝嗇鬼財主叫伊哈給他當雇工。

“好哇,可你給我多少工錢呢?”

“工錢?”財主眉頭一皺,“我給你吃喝,給你住,給你穿,怎麼樣?”

機靈的伊哈眼珠一轉就一口答應下來,並寫下契約。人們都為伊哈捏了一把汗,因為那個老吝嗇鬼可惡著呢!

當天晚上,伊哈吃了東西,躺下睡覺,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點鍾,還沒起床。財主大發雷霆,跑來訓斥他:“喂,你想睡多久?我看你是發神經病了吧?”

“咱倆究竟誰發神經病?”伊哈說,“我吃了喝了,又住下了,現在遵照契約,正等著你來給我穿哪!”財主的意思是隻管伊哈的吃、住和穿,卻不付工錢,而伊哈卻故意斷章取義,用幽默的智慧戰勝了吝嗇、奸詐的財主。

其實斷章取義法可以用在多種場合,家裏、辦公室中、課堂上、聚會上……到處都充滿著機會,隻要抓住時機,巧妙斷章,荒誕取義,開懷一笑之餘,也會為沉悶的生活抹上光彩的一筆。

釜底抽薪法

釜底抽薪法是指首先就某一問題提出一種假設,取得對方的承認,然後將這一假設中的某個部分抽掉,從而達到證明自己某種要求合理性的目的。這種幽默技巧重點在於推理過程中對某一條件能巧妙“抽”法,難點也在於一個“抽”字上,如果“抽”得巧妙,“抽”得準確,則可以立刻窮人以理,駁人以趣,相反,則會興味全無,缺乏幽默感。傑克遜來到某遊覽地的一家旅店,要求給他開個房間。

“請問,你辦預訂了嗎?”接待員問。

“預定?沒有。”傑克遜回答說,“我每年這個時候都到這兒來,已經10年了,我從來不用預訂房間。”

“對不起,”接待員說,“今天確實是全滿了。如果你沒有預訂的話,我們沒法給你安排房間。”

“聽著!”傑克遜說,“假如有人告訴你,說今天晚上總統要來這兒,我敢打賭,你一定會痛痛快快地拿出一個房間來。”

“那當然了,因為他是……”接待員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