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齊國為了報燕國攻打齊國之仇,要不惜一切地攻打聊城,現在聊城城內已無糧草,殺人而食,燒人骨做飯,可是將士們卻毫無叛變之心,這真像是孫臏、吳起的軍隊啊!這樣的軍隊能無敵於天下的!所以我為您著想,不如收兵離開聊城,率領軍隊回燕國見燕王,燕國現在正被趙國圍困,情況危急。燕王看到您保全了軍隊與戰車,一定會十分高興;百姓見到了您,會如見親生父母;朋友見到您,會拉著您的手臂而稱讚您的功勞。這樣您就上可以輔佐君主,控製群臣;下可以安撫百姓,整理秩序。您受到重用後,就可以在燕國掌權,既有名又有利,何樂而不為呢?但願您能仔細考慮,選擇正確的做法。何必死守聊城不放棄呢?”燕將看完魯仲連的信後,連夜撤離了聊城。

用敵於我

韓國相國公叔與韓王愛子幾瑟對立,相互爭奪權力。結果,對手幾瑟流亡在外。可是公叔仍然不放心。在幾瑟流亡之前,他曾派刺客暗殺幾瑟,有策士相勸說:“不要這樣做。太子伯嬰非常看重你。這是為什麼呢?正是因為有幾瑟存在。正因為要牽製幾瑟,你才被重用。幾瑟如果死了,你也必然要受到輕視了。隻要幾瑟存在,太子就有所畏忌,不得不依賴於你。”終於使公叔認識到政敵存在的價值,以及從積極方麵利用敵人的重要性。

樊餘說楚王

公元前322年,韓、魏兩國為著各自的利益和目的,達成了一項協議——互相交換部分領土。韓、魏易地,直接威脅著西周和東周的生存,同時,也將對周邊國家帶來不利的影響。策士樊餘為了保護兩周的生存利益,馬不停蹄趕到楚國,對楚王說道:“周的天下很快就要滅亡了!韓、魏兩國交換土地,韓多得兩個縣,魏少得兩個縣。魏之所以願意做這筆蝕本生意,是因為經過這次土地交換,它可以把二周包圍起來,劃為已有。這樣一來,所得土地不但比失去的那兩個縣要大,而且九鼎也變成它的掌中之物了。這還不算,魏占有南陽、鄭地、三川,囊括二周。隨後便直接威脅到你們楚國方城之外的土地,而韓兼管兩個上黨後,趙國的羊腸一帶也危險了。所以,如果韓、魏兩國交換成功,對楚和趙都很不利。”楚王聽了這番話後,再也坐不住了,急忙聯合趙國同時出兵,製止了韓、魏準備進行的這筆交易。

子華子諫昭侯

韓昭侯為韓、魏兩國爭奪土地的戰爭而焦慮。魏國的子華子為此去見昭侯,見昭侯滿麵愁容,子華子說:“如果讓天下人在您的麵前刻寫了這樣的銘文,向你作出這樣的保證:‘用左手去奪取天下,右手就一定被傷致殘;用右手去奪取天下,左手就一定被傷致殘,但是隻要去奪取,一定能取得天下。’您將去奪取呢?還是不去呢?”昭侯說:“我不去奪取。”子華子說:“很好。由此看出,兩臂比天下重要,理所當然,身體應比兩臂更重要。韓國比整個天下差遠了,現在你所爭的東西,比韓國又差遠了,您卻為了沒有得到那些贓物而憂慮傷身,值得嗎?”昭侯說:“好極了,教導我的人雖多,但從來沒聽到過這樣令人開竅的話!”

一語抵千軍

康熙初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在南方發動了反清叛亂。韓大任本來是吳三桂手下的一員戰將,曾在湖南與清軍作戰,失利後敗入福建,屯駐在吉安。當時在福建參加平叛的清軍是由康王傑書統率的部隊。韓大任雖然是敗軍之將,但仍然擁有幾萬人馬,對福建構成很大威脅,並揚言要攻取汀州。康王聞訊大驚,欲發兵用武力進剿。

康王手下的屬員吳興祚卻主張招撫韓大任。康王深感自己的兵力不足,同意了吳興祚的建議,並派他前往招撫。

吳興祚隻帶了幾個隨從來到吉安見韓大任,剛行過禮,他便仰天大哭起來。把韓大任弄得莫名其妙,忙問他為何大哭,吳興祚說:“我此番是專程來為吊唁將軍而來,怎能不哭呢?”

韓大任詫異地說:“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吳興祚說:“將軍所以威行海內,主要是由於吳三桂格外器重你的緣故。現在他把兵權授予你,深信不疑,是要你建立功業。可是幾年以來,將軍不僅寸功未建,反而經常被官兵打敗,還能再得到吳王的信任嗎?現在將軍鋌而走險,來到福建,還要攻打汀州,可是康王的精銳部隊早已嚴陣以待,以告捷之師破久疲之眾,還不如同摧枯拉朽一樣嗎?將軍一旦戰敗,能得到吳王的寬恕嗎?所以我說將軍死期已近,特意前來預先吊唁。”

吳興祚的一席話,把當時的形勢,韓大任的處境,分析得頭頭是道,把他的心說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