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所忌恨的國家沒有比得上楚國的。楚國強大,秦國就弱小;秦國強大,楚國就弱小。雙方矛盾尖銳,不能同時並存。所以我替大王謀劃,不如建立六國聯盟,合縱親善,以孤立秦國。大王如果不合縱親善;秦國必然會出動兩支軍隊,一支從武關殺出,一支直下黔中,那麼楚國鄢、郢一帶的局勢就不穩了。
“我聽說治國要趁它還沒有發生亂子的時候下手,做事要趁它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做起。禍患臨頭,然後才去憂慮它,就來不及了。所以希望大王及早仔細地考慮這個問題。
“大王如果能夠聽從我的意見,我願號令崤山之東的各國向您貢獻四時的禮物,接受大王英明的指示,把國家委托給您,把王族的命運交給您,訓練好士兵,修造好武器,聽憑大王指揮調遣。您如果能采用我的計謀,那麼韓、魏、齊、燕、趙、衛等國美妙的音樂和豔麗的女人,一定會充塞您的後宮;燕國、代地的駱駝、良馬,一定會充滿您的畜圈。須知,合縱成功,就能讓楚國稱霸;連橫得逞,就會使秦國稱帝。現在您放棄霸主的事業,甘願蒙受侍奉別人的醜名,我私下認為大王這種做法不可取。”
秦王聽了蘇秦對利害的剖析,終於決心合縱。於是蘇秦做了合縱聯盟的盟長,同時擔任了六國的相國。
魏敬說魏王不入秦
戰國時,秦臣許綰欺騙魏王,說秦昭王將要稱帝於天下,魏王聽後急著要去朝拜秦國。
魏臣魏敬對魏王說:“拿魏國境內黃河以北地區和我國的國都大梁比,哪一個重要?”魏王說:“大梁重要。”魏敬又說:“大梁跟您自身比,哪一個重要?”魏王說:“自身重要。”魏敬又說:“假如秦國索取黃河以北,那麼您將給它嗎?”魏王說:“不給它。”魏敬又說:“魏國黃河以北地區在三者之中為下等,您自身在三者之中占為上等。秦國索取最下等的您不答應,索取最上等的您卻答應了。我對這是不讚成的。”魏王說:“很對。”於是決定不去秦國朝拜了。
援古證今術
【心理戰術】
通過引證古代的曆史教訓來說服對方的心理戰術。
我國古代傑出的文論家——梁朝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裏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援用曆史上的經驗或教訓,作為評斷當今事務的標準,以加強論辯的說服力,這是說辯者經常運用的謀略。
援古證今的範例,始見於《詩經》和《尚書》,到了《國語》《左傳》已比較常見,進入戰國時期,更成為談辯之士自覺運用的手段。墨子提出,“凡出言談”,必“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孟子則“言必稱堯舜”,而莊子多引用“耆艾”之言(即“重言”)。可見,援古證今,以古喻今,已成為知名的說辯家取勝之武庫。
【經典案例】
士貞子諫殺荀林父
晉楚邲之戰前,晉軍主帥荀林父和副帥先觳一主戰一主和,形成兩派。結果晉軍戰敗,主戰的晉軍統帥荀林父引咎請求晉景公處自己死罪,晉侯準備答應他的請求。
大臣士貞子勸景公說:“不可以答應他的請求。記得36年前晉楚城濮那一仗嗎?晉軍打敗楚軍,一連三天吃著楚國遺棄的糧食,可是晉文公還是麵有憂色。他身邊的臣子問道:‘有了喜事您還發愁,難道要有了犯愁的事您才高興嗎?’文公說:‘隻要楚國的良將成得臣還活著,我就不能不憂慮啊。處於困境的野獸尚且要拚死搏鬥,何況一國之相呢?’直到楚國殺了成得臣,文公才喜形於色,他說:‘沒有什麼人能危害我了。’這對晉國來說,等於取得了第二次勝利,對楚國來說等於第二次失敗。這次晉軍的失敗可能是上天對晉國的嚴重警告,如果又殺死林父,使楚國再獲一勝,恐怕將會使晉國長期無法強盛了。林父侍奉君侯,在朝廷,就想著竭盡忠心;回到家,就思謀補救過失,他是社稷的捍衛者,怎麼能殺死他?再說他雖作戰失敗,但他不隱瞞自己的過失,光明磊落,如同日月之蝕一樣,哪裏會損害他的光輝呢?”晉侯聽了,就恢複了荀林父的職位。
姚賈辯誣
楚、梁、燕、代四國聯合,準備攻打秦國,秦國君臣束手無策,姚賈自動請纓,出使四國,破其盟,止其兵。秦王大悅,封賈千戶,以為上卿。
韓非詆毀姚賈說:“姚賈帶著珍寶,南使荊、吳,北使燕、代,出訪3年,並未完成秦國與四國結盟的使命,國家的珍寶卻被他用光了,這是姚賈利用大王的權勢、國家的寶物,在外國為自己結交諸侯,希望大王仔細考察這件事。再說姚賈是梁國看門者的兒子,他曾在梁國為盜;他做過趙臣,結果被驅逐。任用世代看門者的後代,梁國的賊,趙國的逐臣,恐怕不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