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為重,不徇私情

宋弘是東漢初年的一位名臣,曾經把自己的好友桓譚推薦給漢光武帝劉秀。桓譚不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問家,還十分精通音樂,彈得一手好琴。正巧劉秀也很喜歡欣賞音樂,常常把桓譚叫到宮中彈奏琴曲,直到很晚。

宋弘聽說後,很擔心皇帝因沉溺音樂而荒廢公事,想諫阻這件事,於是派人去請桓譚。桓譚來了,他也不給讓座,嚴肅地說:“我在皇上麵前保薦你,是想讓你用正道來輔佐朝廷,不是讓你用靡靡之音引導皇帝去尋樂。以後是由你自己改過呢,還是由我來彈劾你呢?”桓譚聽了感到很慚愧,連忙頓首謝罪。

幾天後,劉秀舉行盛大的宴會,又命桓譚彈琴奏樂,宋弘也在場。桓譚想起宋弘的告誡,不免有些局促不安,不禁回頭瞅宋弘。劉秀感到非常奇怪,便問其中的緣故。宋弘離開座位,摘掉帽子,向劉秀謝罪說:“我向陛下推薦桓譚,是希望他用正道輔助您,不想他卻老在宮廷中演奏靡靡之音,長此下去,會使陛下沉溺於音樂,荒廢了國事。這實在是我的罪過。我為此責備過桓譚。”

從此以後,劉秀把主要的精力用來處理國家政務,再也不把時間消磨在欣賞桓譚的彈琴上了。

義正詞嚴術

【心理戰術】

當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時,就要以嚴厲的語言和氣勢來壓倒對方和懾服對方,首先取得心理上的勝利。

道理正確而言詞嚴肅,叫義正辭嚴。當人們堅持真理維護正義時,就要以凜然的正氣表明自己堅定的立場和崇高的氣節,以此懾服對方,從氣勢上壓倒對手。

【經典案例】

王孫滿義斥楚王

楚國自周平王東遷之後,很快發展起來,欲與周室爭奪天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興師討伐陸渾(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戎族之後,渡過雒水,在周朝的邊界閱兵示威。這一下可嚇壞了周定王,忙派大臣王孫滿前往楚軍,一方麵慰勞楚王,另一方麵觀察其用意何在。楚王見到王孫滿便問:“寡人聞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以為世寶,今在雒陽。不知鼎形大小與其輕重如何?”周鼎是王權的象征,楚王居然問起周鼎如何,實質就是要奪取周天子的權力。

王孫滿敏銳地識破了對方欲取代周室的企圖,便義正辭嚴地答道:“周室繼承統治,在德不在鼎。過去大禹有德行,遠方的部落把銅獻給九州牧長,鑄成九鼎獻給大禹。後來夏桀無道,寶鼎歸了商朝;後來商紂暴虐,寶鼎才遷到了周天子的手裏。”他還斬釘截鐵地說:“國家政治清明,鼎雖小也不可遷;國家政治昏亂,鼎雖大而一定會轉移。過去周成王定鼎時占卜說,周代可以傳30代,曆700年,這是天的意誌!現在周王的權力雖然衰落了一些,但天命沒有改變,別人無權過問鼎的輕重與大小!”

莊王聽了王孫滿的一番話,想想中原各諸侯對周室的態度,就連霸主晉文公也還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因此自己要取代周室,實在自不量力。於是,便帶領軍隊離開了雒邑。

周子諫齊王勿愛粟

公元前261年,秦攻打趙國的長平,齊、燕派兵援救。秦人謀劃說:“齊、燕救趙,它們的關係如果親密,我們就要退兵;如果關係不親密,我們就毫不猶豫地發動進攻。”

當時趙國軍糧短缺,向齊國借糧,齊國不答應。周子對齊王說:“不如答應趙國,以便使秦軍撤退;不答應,秦軍就不會撤退,那就正中秦國的下懷,齊、燕之援自然也就落了空。再說趙國對於燕、齊,實際是一道屏障,就像是齒與唇的關係,失掉唇,齒就會感到寒冷。今天如果滅了趙,明天就該輪到齊、燕了。再說救趙的事,非常緊急,應當像捧著漏酒的甕和拿水澆燒幹了的鍋一樣。須知,援救趙國,合乎崇高的道義;擊退秦兵,有赫赫的名聲。主持正義而援救將亡的趙國,發揮威勢而擊退強秦的軍隊,不致力於這些大目標,而吝惜糧食,這樣謀劃就錯了。”

楚王赦免解揚

楚國發兵包圍了宋國的睢陽,宋向晉國告急求救。晉國知道楚國不會把軍隊長期駐紮在外,不久必然自行撤去;同時又不想為援救宋國而興師動眾,使自己的士兵勞而無功。但又考慮,如不出兵援救宋國,可能會在諸侯中失去威信,有損於晉國霸主的形象。於是就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計策:派遣大夫解揚去宋國傳達晉君的命令,假說救宋的晉軍已經開拔,即將來到,告訴宋人一定要堅守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