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外交家對模糊法作了恰當的評價,他認為,把聯合國看做是危險的場所,不如把它稱作含糊場所為善,聯合國秘書長周旋於近200個大小成員國之間,除掌握平衡之外,靠的是“模糊”術。他認為在曆屆聯合國秘書長中瑞典人哈馬舍爾德頗有名氣,政績赫然,應授予他“含糊一等獎”。
模糊法,是一種被稱為舌戰中的詭道,虛實術中的常規武器,一些小國以此為外交“國策”。丹麥的外交可以稱之為“灰色政策”,因為灰色,才非黑非白,模棱兩可,左右逢源。
誰是第一
模糊法的妙用在於其答所不能答,在進退兩難的窘境中,得以進退自如。
南齊時,有個著名的書法家王僧虔,是晉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孫,他的行書、楷書繼承祖法,造詣頗深。
當時南齊太祖蕭道成也擅長書法,而且自命不凡,不樂意自己的書法低於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約束,不敢顯露才華。
一天齊太祖提出要與王僧虔比試書法。於是君臣兩人都認真地寫了起來。寫畢,齊太祖傲然問王僧虔:“你說說,誰第一?誰第二?”
王僧虔既不願抑低自己,又不願得罪皇帝,他眉頭一皺,說:“臣的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書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聽了,隻好笑笑了之。
應付刁難
模糊法的妙用,還在於對刁難有特殊作用。對心懷叵測的刁難,不妨含糊其辭地給以回敬。1982年秋天,我國作家蔣子龍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一個中美作家會議。在宴會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蔣子龍解個怪謎:把一隻25千克的雞裝進一隻能裝2千克水的瓶子裏,問用什麼方法能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略加思索,答道:“你用什麼方法放進去,我就用什麼辦法拿出來。”
金斯伯格說:“你是第一個猜中這個謎的人。”
王安石的兒子王元澤年幼時,有一位客人拿了兩隻籠子,籠子裏各有一隻獐,一隻鹿,客人問:“哪一隻是獐,哪一隻是鹿?”
王元澤年幼不識,便回答說:“獐邊是鹿,鹿邊是獐。”客人聽此妙答十分驚奇。
客人又把鹿和獐關進同一個籠子裏,問王元澤哪頭是鹿,哪頭是獐。王元澤又回答說:“獐旁邊那頭是鹿,鹿旁邊那頭是獐。”
答所不能答
模糊法對付那些敏感問題不能直說,或者因機密不便說的問題,常有奇效。
周恩來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回答一位外國記者關於中國人民銀行的資金問題時,就是運用了模糊法。
周恩來明知這位記者的問題是意在譏笑我國貧窮,但出於禮貌又不能不答。“中國人民銀行資金為1888元,這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10種主輔貨幣麵額之和。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做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一種貨幣。”
周總理的回答,以虛答實,機智而又巧妙,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模糊語言,因為“模糊”,因而具有伸縮性、變通性,因而當遇到在一定條件下很難解決的問題時,變不可能為可能,使不相容的問題,變得相容和一致。
有這樣一個故事:3個考生進京趕考。路上,問一個算命先生,他們3個中誰能考中。算命先生閉著眼向他們伸出1個指頭,卻不說話。考生們莫名其妙,想追問個究竟,算命先生還是伸出1個指頭作為答案。
考生走後,算命先生的徒弟問:“師父,他們之中到底是誰中?”
算命先生說:“中幾個已全說了。如果隻中一個,那麼我伸的是1個指頭;如果中了兩個,那我的1個指頭是說其中有一個不中;如果是全中了,我的1個指頭是說一齊中。”徒弟說:“如果3個人全不中呢?”“那麼,就是一個也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