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製改革的意見》下發以來,農發行寧夏區分行積極參與,鼎力支持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在1998年5月至2004年4月1日實行糧食市場化前的7年間,累計發放收購(調銷)貸款43.4億元,收購(調入)糧油48.6億公斤,沒有出現農民“賣糧難”問題,沒有發生給農民“打白條”現象,做到了讓政府放心、農民高興、企業滿意。
一、“三老”問題基本解決
(一)妥善解決了“老人”問題。
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寧夏區分行積極參與製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關於進一步加快全區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區、縣(市)兩級財政和糧食企業按照6∶2∶2的比例配套改革資金,自治區政府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采取內部退養、補償養老金、置換身份等辦法,分流企業富餘人員。全區國有糧食企業職工由1998年的1.2萬多人減少到1590人,減幅達88%。全區95戶糧食附營企業順利完成了改製,較好地落實了債權債務,全麵推向市場。
(二)徹底處理了“老糧”問題。
該行主動積極與自治區糧食、財政、物價、工商部門配合出台處理辦法,從2001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分期分批處理了長期壓庫的近10億斤超期儲存和高價位糧食,共落實價差補貼9627萬元,一舉甩掉了“老糧”包袱,目前企業庫存糧食結構、存期、價格比較合理,品種、品質較好。
(三)基本解決了“老賬”問題。
1992年老賬問題早已消化。1998年5月31日前中央和地方共同貼息掛賬貸款14511萬元,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已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剝離到市(縣)糧食主管部門。1998年6月1日到2004年3月31日的政策性糧食財務掛賬經清理認定,自治區政府以實撥資金的方式,一次性拿出2.4億元基本予以解決。
二、儲備糧管理體係步入科學發展軌道
兩年多來,該行共發放儲備貸款5.5億元,確保中央、地方兩級儲備糧增儲、輪換計劃的順利完成,促進儲備糧兩級管理體係步入科學發展軌道。在該行的大力支持下,兩級儲備體係無論從倉儲基礎管理、吞吐調節,還是從應急調控等方麵的能力都大大增強。寧夏全區的2家中儲糧直屬庫中央儲備規模由糧改前的××億斤增至××億斤,貸款集中統一管理比例達到80%。2003年自治區成立的8個自治區直屬儲備庫,目前儲備規模達到××億斤。
三、糧食購銷市場體係逐步建立和完善
針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初級糧油市場規模小且分散,區域糧食市場發育慢,專業市場還未形成的實際,寧夏區分行以培育和扶持骨幹企業為重點,因地製宜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布局結構調整,構建糧食購銷市場體係。同時,根據自治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積極支持了一批產業化龍頭、骨幹企業和糧食經紀人入市收購,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帶動了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