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呈現給讀者的這本小冊子,是我從事農村金融工作30餘年的一點心得體會。它凝結著我對“三農”工作的熾熱情懷,也彰顯著我忠誠於農發行事業的拳拳之心。

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樞紐。農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縣域經濟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金融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及後來鄉鎮企業的崛起,農村金融的支持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新的生產關係確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黏合”作用。本世紀初,農村金融在自身改革與發展中,對縣域經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次給力。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家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銀行。在支持“三農”上,發揮著支柱和骨幹作用。令人鼓舞的是,黨和政府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對“三農”的關切和重視從未放鬆,政策不斷調整、完善和深化。從1982年至今出台了13個“中央一號文件”;1985年農村市場放活,統購派購製度取消;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2000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補助政策;2004年放開糧食購銷市場;2005年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取消了實行2600多年的農業稅。

作為一名農村金融工作者,尤其是農發行員工,倍感榮幸的是,我始終在信貸一線工作,是農發行踐行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的“三農”政策的具體實踐者和操作者,使命神聖、責任重大。

正是為著“守為民之宗旨,懷惠民之情感”,在我的專業崗位上從未懈怠過。盡管出版這本書有些汗顏,但我起草過的大量公文,包括工作安排、總結、領導講話、報告、請示、彙報、通知、函、工作要點以及親手撰寫審核過的專業調查報告、分析報告、評估報告等逾百萬字,稍使心裏有些慰藉。本書收錄的文稿,絕大多數散見於各類報刊,從農村金融的視角或個人的管孔之見,反映出黨和政府不同時期的農村經濟、金融政策;也反映出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尤其是不同階段的支農重點;同時也記述了一個農村金融工作者幾十年來對農村金融工作的一些認識、觀點、建議等。謬誤難免,懇請賢達俊彥斧正,籟為天音,言為心聲,正如楊少青先生在序言中所定位的那樣:是一個農村金融工作者的自我詠歎。

楊少青先生是原自治區文史館館長,為國家一級作家、政府參事。他那充滿個人魅力的語言風格,讀來朗朗上口,沁人心脾,除為本書增光添彩外,還有對我的濃濃之情、殷殷之盼、諄諄之勉,令人感動!

參加工作數十年來,各級組織、領導對我的教育、培養、關懷時刻令我感念,銘記在心;忘年之交、知遇之恩、汪倫之情,常使我感動。同事們的幫助、配合,尤其是對本書部分文稿參與、幫助、指導、合作的領導和同事:呂瑞紅、張生文、王民權、周玉忠、張毅、聶新寧、馬清、楊思華、馬廣俊、翟淵博、高文霞、魏旭東、丁鳳蓮、呂潔、李宗育、王世賢、楊國義、王寧東、張自勇、王明生、戴軍、王建軍、張武宏、喬建榮等深表感激,願分享收獲;還要感謝著名書法家劉正謙老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還有責編、封麵裝幀設計、印刷等諸君,一並致以謝忱,道一聲辛苦了!

我深深地愛著寧夏這方熱土,祝願她經濟跨越式發展,社會和諧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民族團結進步。幸福中,我當立足本職,認真履行支農職責,紮實工作,勤奮學習,用工作的真實成果回報“三農”。

馬進曉

2011年5月19日於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