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六章 廣播電視報的出路:服務、市場、聯合(1 / 2)

本文是作者在上海舉行的“慶祝《每周廣播電視》創刊5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摘要。

《每周廣播電視》的前身是《一周主要節目預告表》,出版發行於1953年7月18日,是我國第一家介紹廣播節目的報紙。一張廣播電視周報能夠辦上50多年(盡管中間停刊十多年),而且在全國廣播電視報普遍滑坡的情況下仍然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麵一直獲得較好的成績,的確可喜可賀!

從20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差不多全國的廣播電視報辦得都不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開展多種經營,報社的日子都很好過。據統計,1996年,全國共有270多家廣播電視報,每期總發行量多達4200餘份。

1990年9月,我從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調到廣播電影電視部總編室,擔任室主任。總編室綜合處負責廣播電視報的管理工作。那時候,我到外地出差,接待單位就是各地頗有實力的廣播電視報社。

1991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報刊協會和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一樣,是一級社團。從那兒以後,關於廣播電視報刊的管理、研究工作一直由報刊協會負責。

對廣播電視報的發展,我想講六個字:服務、市場、聯合。

一、服務

廣播電視報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雙重服務。一方麵,為聽眾觀眾服務,包括預告節目播出時間,介紹節目內容,講述製作節目的幕後故事,等等。另一方麵,為廣播電視服務,包括評介節目得失,傳遞業內信息,反映受眾意見,等等。就提供雙重服務而言,廣播電視報應該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現有三百多座廣播電台、三百六十多座電視台和一千五百多座縣級廣播電視台,開辦二千多套廣播節目和二千二百多套電視節目。收音機的社會擁有量超過5億台,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超過4億台。廣播電視覆蓋人口超過12億。不管是播出機構,還是收聽收視人群,都是龐大的數字,而廣播電視報正是在這兩個龐大的數字之間架起的條條溝通的橋梁,活動的餘地應該是很大的。

據業內人士說,從1997年起,廣播電視報發行量開始下滑。原因有三:一是信息來源和娛樂方式多元化,廣播電視受眾在流失,需要廣播電視報的讀者也在減少;二是報業競爭激烈,許多都市報和晚報取代了廣播電視報的部分服務功能;三是隨著數字技術的推廣應用,電子傳媒增加了預報節目的手段。除了北京、上海和少數城市出版的廣播電視報以外,其他各地的廣播電視報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為了謀求生存,有的廣播電視報轉為都市生活報。一方麵,我個人對此表示理解;另一方麵,我覺得這些廣播電視報也就放棄了原有的基本功能,恐怕不能說是可取的辦法。

二、市場

廣播電視報的特點是直接為讀者、為家庭服務。在廣播電視係統內,是最早進入市場的,也是最早啟動經營活動的。在這方麵積累了相當成熟的經驗,也聚集了一批人才。現在以及今後,還是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產品的生產者都懂得既要適應消費,又要引導消費的道理。報紙是否有銷路,關鍵在於是否適應讀者的消費需求。適應者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不適應者就難以維持,比如,隨著廣播聽眾的流失,《中國廣播報》讀者大為減少。這兩年改為《中國廣播影視報》,分為產業版和明星版。產業版麵向業內人士和大專院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明星版專門辦給青年人看。聽說和原來的報紙相比,效益有比較明顯的提高。

目前需要認真研究的就是廣播電視報的讀者有什麼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