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五章 回顧與瞻望(1 / 3)

本文是作者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周年200期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

“時光老人”的腳步實在太輕快了!眨眼間,《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已經20歲了。今年第11期,又是總200期。創刊20周年,出滿200期,的的確確是個雙喜臨門的日子。作為曾經擔任過《學刊》的主編,我向所有為《學刊》慷慨提供稿件的作者、大力支持《學刊》的讀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向所有辛勤勞作的編者表示由衷的祝賀!

今天,我們在這裏歡慶這個雙重紀念的日子,自然而然地會憶及《學刊》20年艱難而又光彩的曆程。

1987年7月,《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創刊。當時是雙月刊,內部發行。1988年2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從當年第2期起改為公開出版,全國發行。從1995年第1期起,又改為月刊,延續至今。

把20年間出版的一本本《學刊》擺在一起,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刊物開本變大了,篇幅增加了,專欄增多了,編排形式更活潑了,裝幀更漂亮、更時尚了。這些顯而易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20年來,《學刊》幾經改革,從創業、成長走到成熟。成熟的標誌是什麼?第一,具有明確的辦刊方針和辦刊方向;第二,建立一套製度化的管理辦法;第三,發表過一係列高質量、有創見的文章;第四,擁有一批高水平的作者;第五,得到社會、同行和讀者的認可。

如今,《學刊》已經有了四張響亮的“名片”,就是:“國家中文/信息與知識傳播核心期刊”、“中國新聞傳播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核心期刊”以及“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期刊”。單單憑借表麵的變化,是不可能獲得這些稱號的。了解個中原因,還需要深入探究《學刊》一貫堅持的“高層次、高質量、高品位”的辦刊特色及其創下的曆史功績。

在《學刊》的創刊號上,發表了吳冷西同誌的“代發刊詞”,題目是《做學問》。他告訴我們做學問的三條原則,就是“要有立足點,要紮根中國大地”;“要重視實踐,切忌閉門造車,從書本到書本”;“要有民主風氣,最怕專橫獨斷”。立足我國國情、注重理論聯係實際、發揚學術民主,就成為《學刊》20年來一以貫之的辦刊方針。

20年來,《學刊》的主要功績在於真實地記錄了我國廣播電視業改革發展的曆程;為我國廣播電視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團結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培養了一批青年研究人員。這三者之間互相聯係,互相促進,互為因果。

我想借此機會,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學刊》的曆史功績。為了敘述的方便,我打算分為三個階段談談印象最為深刻的幾點。

1987年到1991年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廣播電視業的主要特點是在正確的決策指引下蓬勃發展。1983年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按照黨的“十二大”精神,做出了一係列重大決策,提出以新聞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廣播電視宣傳的全麵改革,調整事業方針和技術政策,實行“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適當加快廣播電視事業建設的步伐。這些經過黨中央批準的正確決策促使廣播電視工作者進一步解放思想,激發了各級黨政領導機構和廣播電視工作者辦好廣播電視事業的積極性,廣播電視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這個階段,《學刊》緊跟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明確提出廣播電視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是構建中國特色廣播電視學。為此,《學刊》連續發表了數篇領導和專家撰寫的文章,探討中國特色廣播電視學的基本特征、研究層次和理論框架。同時,還確定了廣播電視學術研究的四大領域,就是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決策研究和史學研究;刊登了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籌備組在1986年10月擬定的115個廣播電視學研究題目。這些都為1990年出版的《中國廣播電視學》做了前期準備。

其次,發起“廣播電視性質、功能、任務”的討論。那次討論意義重大,關乎在這些根本問題上能否突破傳統觀念。從《學刊》發表的文章看,關於我國廣播電視的社會性質,大部分作者表達的觀點基本上屬於“撥亂反正”的範疇,即徹底否定廣播電視是“階級鬥爭的工具”的論調,堅持廣播電視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觀點。隻有少數作者初步論述了我國廣播電視的經濟屬性和產業經營。這在當時不僅是敏感話題,而且是犯忌的話題。關於我國廣播電視功能,作者們的認識大體一致,都認為廣播電視有主功能,還有多種功能,包括傳播信息、社會教育、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等。隨後,《學刊》又組織了關於“商品經濟與廣播電視改革”的討論,參加討論的作者進一步闡述了廣播電視是新興產業、廣播電視節目的商品屬性以及如何開展經營活動的問題。此外,《學刊》還密切關注當時的熱門話題,比如,就新聞的黨性和人民性問題刊登了幾篇文章,就方興未艾的我國有線電視建設問題組織了筆談,就敏感的輿論監督問題發起了討論。

第三,深入探討新聞改革以及全麵宣傳改革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我國廣播電視新聞改革取得明顯進展的基礎上,《學刊》陸續發表了許多作者論述深化新聞改革的文章。這些文章充分肯定了廣播電視在改進新聞報道方式方法(“新”、“多”、“快”、“短”,形聲並茂)上取得的成績,進一步探索廣播電視新聞改革的目的、方向。文章作者論述了諸如“見物,更要見人”、“人民群眾是報道的主體”、“反映輿論的多樣性”、“加強評論”、“重視同期聲”、“發展現場直播”、“及時回答群眾關心的問題”這樣一些重要的見解。此外,《學刊》還發表了一係列探討除新聞節目以外的其他類型節目改革的文章。文章廣泛涉及包括廣播劇電視劇在內的文藝類節目、教育類節目、服務類節目、主持人節目以及對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