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五章 回顧與瞻望(2 / 3)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學刊》緊緊抓住珠江經濟廣播電台這個改革的典型,發表了大量文章,召開了全國經濟廣播電台研討會,出版專刊,不僅介紹了珠江台在宣傳改革方麵的經驗,而且進而探討了廣播電台運行機製以至管理體製的創新。珠江台的影響從而得以擴大,推動了全國廣播電台的改革創新。

1992年到2000年是第二階段。這個階段,廣播電視業的主要特點是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借經濟體製改革的東風,推進各項改革,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1992年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決定“將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廣播影視部領導首先提出新聞報道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的要求,更好地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繼而在1995年擬訂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廣播電影電視工作的報告》和《廣播電影電視事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長遠規劃》,全麵部署了廣播影視當前和長遠的各項改革和發展工作。我國廣播電視業進入深化改革、全麵發展新時期。

這個階段,《學刊》繼續根據“追蹤時代步伐”的要求,推動廣播電視改革發展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

首先,開辟“改革論壇”專欄,組織“廣播電視改革大家談”征文活動。“十四大”以後,廣播電視業如何深化改革在係統內外成為熱門話題。《學刊》審時度勢,拿出大量篇幅刊登研究改革的文章,轉變觀念,推進改革成為這一階段《學刊》的主調。有的作者提出對廣播電視性質、功能來一次再認識。在廣播電視被正式列入第三產業的情勢下,幾年前還是禁忌的命題,一下子成為人們的共識。“廣播電視屬於第三產業”,“廣播電視具有經濟屬性、產業屬性”,“廣播電視節目必須進入市場”,“廣播電台、電視台必須開展經營活動”,“事業單位要實行企業化管理”等論斷得到普遍認可。不僅如此,有的作者還展開論述了廣播電視業的經濟政策、開展經營活動的路徑、提供有償服務的項目。少數作者還提出“新聞也是商品”這樣有爭議的問題。

其次,主動發起或積極參與各類業務研討,尤其關注廣播電視前沿課題。在全國大力推進改革,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的帶動下,廣播電視業各個領域麵臨日益增多的新課題。《學刊》以發起或參與研討會、開辟研討專欄、組織筆談等形式全麵關照各種前沿課題。

這些課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綜合性研究課題,比如:“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播電視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轉變廣播電視傳播觀念”、“中國廣播改革回顧與展望”、“全國城市廣播電視體製改革理論與實踐”、“城市電視台辦台特色及走向”、“中國城市廣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西部開發論壇”、“華語電視走向世界”、“民族宣傳業務”、“藝術創作業務”,等等。第二類是廣播電視節目研究課題,特別是當時新鮮出爐的節目和興旺發達的節目,例如:廣播熱線電話節目、廣播劇、小說連播、新聞評論節目、電視現場直播、電視紀錄片、音樂電視、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國際廣播業務、對港澳台節目、節目主持人現狀與發展,等等。第三類是其他研究課題,如:欄目專業化、有線電視業務、廣告宣傳業務、經濟台、係列台、收聽率和收視率、受眾研究、史誌研究等。從列舉的這些題目中,可見《學刊》視野之廣闊、關照之周全。

第三,在新世紀即將到來之際,對廣播電視發展前景進行了全方位的預測。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連通了國際互聯網,並開始向用戶正式開放。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試用,我國傳播界逐漸認識到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增加我們的傳播手段,擴大傳播範圍。《學刊》從1999年起開設了“迎接新世紀”專欄,先後發表了三四十篇文章,召開了“高新技術與跨世紀廣播電視的發展研討會”,報道了在江蘇省舉辦的“21世紀大眾傳播媒介競爭新格局學術研討會”。這些文章和研討會上的發言,集中探討了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在廣播電視業引發的一係列新問題,包括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競合關係,新的傳播市場的開發,新型產業的形成,傳播方式的變化,從業人員的觀念更新,衛星電視改變國內外電視台以及中央和地方電視台競爭格局,等等。這些理論探討在本世紀已經演變為普遍的實踐。

2001年到現在是第三階段。這個階段,廣播電視業的主要特點是借助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撐實現科學發展,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在曲折中繼續推進。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為此,具體部署了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和文化體製改革的任務。“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領導集體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按照中央的部署,廣播電視係統著力推進以“集團化”為核心的管理體製改革,著力促進以數字化、網絡化為核心的技術進步,進一步加強了係統管理和行業管理。以技術變革、體製轉型、結構調整為標誌,廣播電視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新時期。毋庸諱言,在完成這些嶄新的任務過程中,由於主客觀的原因,走些彎路,調整政策,修改措施,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