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2 / 2)

中廣學會年度會議和學術年會的工作報告占據全部文稿的很大比重。本文集僅選入五篇,多屬於對社會團體工作規律的集體探索和總結,可供協會工作參考,如《關於廣播電視學術研究的幾個問題》提出了廣電學術研究的領域、原則、目標和創新;《突出中心,狠抓重點,積極拓展》提出了學會工作“四個平台”(理論研究,社團管理,節目評估,谘詢開發)的布局。

廣電總局將部分“政府獎”評獎交由中廣學會(協會)完成。每年,這項工作占據學會(協會)成員很多時間。在擔任常務副會長期間,每年在頒獎會上都要講一講各類節目(新聞、社教、文藝)的發展變化和取得的成績,展望下一年各類節目的發展趨勢。《五年辛苦不尋常》是這類講話的代表。其中還提出了評獎的“三個三”(三個關鍵環節,三條重要原則,三項後續工作),似可供評獎工作參考。2005年10月,我最後一次參加(2004年度)廣播電視節目大獎的終評。從2008年起,徹底退出了“政府獎”的評選。

十餘年來,筆者和中廣學會(協會)下屬多個專業委員會保持著緊密聯係。其中,特別是播音學研究委員會(方明任會長期間)、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白謙誠任理事長期間)、紀錄片工作委員會(貢吉玖任秘書長期間)、廣播電視文藝工作委員會、電視製片人委員會等。多次參加這些專業委員會的評獎、評析和頒獎會。關於論述播音學、電視節目主持人工作、紀錄片、電視文藝的文稿基本上都是在頒獎會上的發言摘要。由於個人工作崗位變遷,加上機構變動,人事更迭,和部分專業委員會中斷了聯係。如今,每每憶及當年無話不談的交流、親密無間的合作還是感到十分愉快。

筆者從事廣播電視對外傳播長達37年。對評選對外節目可謂情有獨鍾。受對外宣傳辦公室和廣電部委托,中國黃河電視台承辦電視外宣“彩橋獎”(後改為“‘彩橋’節目評析”)。至2012年為止,總共舉辦了14屆。筆者參加了全部活動。《神州瞭望》是其中的一個欄目。幾乎每年評選完畢,縣級城市電視台外宣協作網秘書長虞平同誌都約我參加《神州瞭望》頒獎會,談一談對外傳播問題。文集中關於電視對外傳播的文章即是會上發言稿的摘要。

既然是應時應事之作,往往是命題作文,而且有的時候時間非常急迫。那些“急就章”學術含量必然會打折扣。筆者聊以自慰的是:1)文稿中列舉的事件、時間、數據都有可靠的依據;2)從來沒有隱晦自己的學術觀點,特別希望聽到批評意見。

最後,我想對在不同時期、不同工作環節上曾經給予慷慨幫助的同事們表示由衷感謝。他們是單亦勵、張務純、李誌勇、劉大琳、王誌亮等人。

感謝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祝曄同誌耐心審讀全部文稿。

2013年3月1日於知還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