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曾國藩在給其子曾紀澤的信中提到:“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讀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無窮。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到《基督山伯爵》,從《青春之歌》到《挪威的森林》,從《平凡的世界》到《鹿鼎記》,半個多世紀閱讀的變遷,猶如時光之輪碾不碎的琥珀,封存著曆史與社會的開闔跌宕和國人心靈的隱秘蛻變。今天,什麼樣的閱讀在影響孩子們?
www.cmfu.com發布
最近舉行的“2005南國書香節”活動中,廣東省首屆中小學生“書香”作文競賽引起廣泛關注。《詩經》、《莊子》、《茶花女》、《呐喊》、《夢裏花落知多少》……孩子們以至純至真的筆調,多姿多彩的語言,年輕善感的心靈,盡情描繪了閱讀在當下年輕一代生活中所占據的位置。此次活動被視為當今孩子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一次“原生態”展示。
www.cmfu.com發布
小學生從容評點《紅樓夢》
www.cmfu.com發布
“書,是一種等待捏玩的黏士,它繼續你天馬行空的想象,期待你在快樂之中把黏土捏成人生夢想的城堡。”韶關樂昌市第二中學的高三學生、17歲的鄧琴在《我識〈莊子〉》一文中這樣寫道。而在江門市紫茶小學五年級學生、11歲的黃嘉慧心目中,“與書相約,我在一個清靈明淨的夢幻中逐漸地長大。”
www.cmfu.com發布
今天,到底有多少孩子能像她們眷戀好書帶來的“一抹寧靜的美麗”、“一次次輝煌的奇跡”?對於本次“書香”作文競賽的組織者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想知道但又害怕知道答案”的問題。有調查顯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動漫等快餐文化、網絡小說的流行,學業負擔的日漸沉重,我國有近半數的中小學生未完整讀過一本名著。教育界的共識是,經典著作的閱讀,特別是文學類的經典書籍,有利於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語言能力。
www.cmfu.com發布
孔子傑是開平市蒼城初級中學三年級學生。在采訪中,他老老實實地承認,“平時我們很少看名著,看得比較多的是街邊書攤賣的雜誌,比如散文、小說、漫畫等。”獲得高中組三等獎的李童舟也說,不太喜歡看古典文學作品,因為看起來太累了,“學習這麼緊張,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品味,看這些書等於在糟蹋經典。”
www.cmfu.com發布
然而,在評委之一、同為高中生的少年作家張蒙蒙眼裏,中小學生整體閱讀現狀,雖然不容樂觀,但也並非像外界預想的那樣糟糕。從征文反映的情況來看,初中學生的閱讀範圍相當廣泛,在他印象中,征文中提到最多的是冰心的《繁星》、《春水》。而高中學生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為開闊,尼采、柏拉圖、魯迅、雨果都廣受歡迎。新版《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麼》等科普、曆史類讀物,以及《萌芽》、《讀者》等雜誌人氣高居不下。從《邊城》、《天涯明月刀》到《昆蟲記》、《等待戈多》,廣東教育學會對外交流合作部主任何錫鑾套用一篇參賽文章的題目說,現在的孩子讀書是“風吹哪頁讀哪頁”,這種隨性而浪漫的讀書,已經成為很多成年人的奢望。
www.cmfu.com發布
除了廣度,孩子們對作品的消化和理解也叫人刮目相看,即使是四大名著,小學生評點起來,照樣從容自如。獲得小學組二等獎的《我與〈紅樓夢〉》就是一例,作者是珠海香洲第三小學的程彤彤。在收看央視播出的劉心武《揭秘〈紅樓夢〉》講座之後,這個小姑娘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在綠樹紅花下吟詠著書中的詩歌,曆史就在我麵前展現了它曾有的輝煌和無可挽留的遺憾”。
www.cmfu.com發布
被過濾的“閱讀理性”?
www.cmfu.com發布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作文競賽中,評論青春文學、漫畫作品的作文很少。肇慶中學張祚驍《21世紀,我們讀什麼?》一文,號召同齡人“對古典文學要精讀,對青春文學要慎讀,對武俠文學要選讀”,被認為“顯示了中學生的閱讀理性”。事實上,記者發現,輕鬆、搞笑或者充斥著格鬥和戀愛場景的漫畫書,描寫朦朧的幻想與憂傷、躁動與失落的青春文學,在學生族群中仍然大有市場。那麼,孩子們為何不在作文中談談這些書籍?獲獎作品所反映的閱讀現狀,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是否存在人工“過濾”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