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和安娜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安娜的父母不請自到,打破了他們原本的計劃。安娜原本打算安安靜靜地生產,等自己恢複一點,喬治也不用為孩子的事操心時,再通知父母,或者接他們過來。結果,安娜的父母兩人興衝衝地趕來,不僅打亂了他們的計劃,還讓原本手忙腳亂的喬治更加忙碌了。
當安娜快生第二個孩子時,他們提前去了一次安娜的父母家,本意讓她們看看女兒的狀況,然後回家安靜地生產。結果安娜的母親突然開口說:“這次我不會趕到你生產的那天去看你,我們決定提前去,我可等不到你分娩完了才給我打電話。”
喬治一聽熱血衝頭,對嶽母說:“安娜生孩子時我們不會給你打電話的,但我會告訴你孩子的生日。”嶽母立即抗議,因為她覺得女婿在排斥她。兩個人爭執了一番後,安娜挺著大肚子一邊安撫老公,一邊安撫媽媽,忙得不可開交。
故事中的道理很簡單,甚至沒有發生衝突的必要,隻是故事中的人,無論喬治、安娜或是她的母親都沒有運用好策略。安娜的母親一定是擔心女兒,才想要去親自陪伴。可是,安娜和丈夫喬治更多的是考慮他們兩人的安排,如果突然加入兩位老人的話,隻能讓整件事變得混亂,也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如果安娜的母親選擇一個更好的方式提出要求也會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或者事先和安娜商量,詢問過他們的安排再做決定。當然,作為女兒,安娜更應該主動傾聽一下父母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最初意圖。
當我們從充滿人事紛爭的社會回到家裏,總是會變得肆無忌憚,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要用自己最真實的一麵隨心所欲地麵對家人。往往因為這樣,讓我們武斷地推測了父母的意圖,造成很多誤會發生,甚至傷到親人的心。
可以說,任何一種令彼此舒服的人際關係都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雙方努力栽培,互相理解的結果。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也不例外,如果你不願意主動邁出第一步,就永遠無法了解父母的內心世界。
同事們談起各自的春節經曆,當王小慧說到自己的經曆時,讓所有人都忍不住哭了。
小的時候,父母對小慧的要求非常嚴格,她調皮的時候,不去上外語課的時候,或者和朋友玩到忘記回家的時候,爸爸都會狠狠地打她屁股,警告她不許再犯。她則會一邊哭一邊大聲地喊:“你打我吧,等我將來賺很多很多的錢,到好遠好遠的地方去,你就再也不能打我了。”
或許是父母一貫的嚴格要求,或許是小慧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從此之後,她開始一門心思的學習,從來不讓父母指責她半句。她一路努力著,順利地考入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出國,回國後進外企,拿高薪,過著豐厚的物質生活。可是,即使工作一路順風順水地發展,她給自己的隻有事業,給父母的則隻有金錢。
剛從國外回來的時候,有一個條件不錯的男生追求小慧,那是一個讓許多女生都心馳神往的男生,可是,她為了更高的職位、更優厚的薪水,離開了那個公司,那座城市,從此和那個男生也斷了聯係。一年之後,那個男生結婚了,小慧依然在為她的事業打拚。
沒有感情牽絆的她,將所有的假期時間用來獨自旅行。每個假期,她都會從不同的地方打電話回家,給父母講述身邊的美景,遇到的趣事。父親常說:“其實,現在家鄉也有很多漂亮的地方,有很多人都到這裏欣賞、遊玩,你也可以回來看看嘛!”她從來沒聽懂過父親的意思,嘴上諾諾地答應,下一個節日裏她還是會走向遠方,去見識未知的世界。
直到去年春節,因為南方各地都在下大雪,交通不便,她才第一次回家陪父母過年。見到多年沒有回家的女兒,母親激動得熱淚盈眶。看著父母連續幾天的興奮麵容,為她準備吃的,喝的,走的時候還給她帶上了各種家鄉的小吃和禮品,她才真正意識到,父母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更需要傾聽和陪伴。
盡管我們和父母有著不可隔斷的血緣關係,卻常常因為彼此處在不同的年齡、完全不同的經曆以及在社會上的角色不同而產生心理上的隔閡。因此才有很多人說:“我最愛的人便是父母,而最無法理解的人還是父母。”
父母時常將我們看作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缺乏人生經驗,需要時刻提醒和教導。我們卻覺得自己已經長大,足夠應付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因此拒絕,因此回避,因此產生了諸多誤會和隔閡,讓原本應該最親近的家人之間充滿了不了解和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