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幸福來自家庭的幸福,家庭的幸福來自每一個成員的內心富足。幸福來自經營,也來自對婚姻、對愛人的真誠愛護。和諧相處的家庭關係、彼此了解的內心世界、發自內心的由衷讚美,都是“幸福”的重要組成要素。一個人外在的強大,往往需要幸福的家庭作支撐,而這份支撐,來自相互理解、坦誠相待,也來自一顆愛與慈悲之心。
幸福感來自懂得知足——打理家庭生活
冬日裏寒風凜冽,尤其到了晚上,呼嘯的北風仿佛要掀掉屋頂。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氣溫驟降的同時,珊兒居住的那個單元的暖氣管道又壞了。無奈之下,她披著棉被、抱著熱水袋蜷縮在床上,默默等待供暖的恢複。
珊兒正在腦海中無數次感歎自己的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一陣“咚咚咚”的敲門聲打亂了她的思緒。開門一看,原來是住在對麵的鄰居。之前見過幾次麵,但也隻是點點頭而已,從沒有交談過。她見珊兒身上裹著一條毛毯,笑著說:“哈,原來你家也沒有暖氣了!”珊兒將她請進屋裏來,聽她講了一段生活的故事。
她姓汪,珊兒索性叫她汪姐。汪姐獨自帶著女兒生活了多年,一直住在對麵的房子裏。如果不是聽她親口說,珊兒簡直不能相信她僅僅隻有四十歲。生活的重壓在她的臉上刻下了深刻的痕跡,在白皙的臉龐上畫滿了深深淺淺的皺紋。
“這些年我過得苦啊!”汪姐平靜地說,沒有悲戚,沒有抱怨,關於自己的故事,她好像早已麻木。女兒五歲的時候,丈夫死於一場工傷事故。當時婆婆重病在床,公公雖然健康無礙,卻也幫不上任何忙。她既要照顧年老的公公婆婆,還要照顧自己的女兒。她沒有再嫁,而是一個人扛起了一個家。麵對每天忙亂、窮困的生活,她一夜之間老了十幾歲,內心痛苦萬分,仿佛生命已經永遠陷入黑洞,沒有希望了。
“不過,終於算是挺過來了。公公婆婆去世之後,我隻要帶好女兒就行了。現在,我女兒上了大學,成績非常好,也長成了一個人見人愛的大姑娘。雖然我自己苦點兒,累點兒,但看著我女兒,心裏已經很安慰了。”汪姐說。她在說這番話時,臉上的沉重悄然不見,幸福感一瞬間湧上了她的臉頰,整個人看起來那麼寧靜,充滿了精氣神。
送走了汪姐,珊兒繼續回到被窩裏蜷縮著。她忍不住把自己和汪姐的遭遇做了一下對比。她們是年齡相差不多的女人,同樣背負著家庭的責任在經營人生。相較起來,珊兒顯然幸運得多。她既沒有喪夫,也沒有一對年老的公婆需要照顧,可是她卻常常和老公吵架,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覺得自己過得不幸福。“或許,幸福根本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懂得知足,懂得感謝當下擁有的一切。”珊兒自言自語道。
當網友熱烈討論關於“你幸福嗎”這個問題的怪異答案時,我們不禁要反思一下,關於幸福,到底是那些經過計算出來的GDP數字有說服力,還是路邊的一個阿姨說“我挺知足的”有說服力?畢竟,幸福不單單是對物質的擁有,而是一種內心的感覺。不管擁有的物質有多少,或者經曆的坎坷有多少,即使在外人看來是非常不幸的事,隻要當事人覺得滿足、覺得幸運,那就是幸福。
前幾日,張雪帶著幾個朋友到幼婷家做客。對於幼婷家,朋友們是第一次登門,張雪早已經是輕車熟路了。不過,再次見到幼婷老公的“死魚眼”,她還是怒火中燒,替幼婷覺得氣憤。一進門,幼婷呼喊老公出來,然後介紹給大家認識。彼此打個招呼之後,他就徑自回到臥室,繼續上網打遊戲。
幼婷忙前忙後地招呼著,倒茶、拿水果,然後急急忙忙地洗菜做飯。張雪心疼她一個人忙來忙去,便到廚房一起幫忙。雖然她老公從始至終都沒現身過,幼婷卻還在替他說話。“他最近公司太忙了,半個月了,才輪到他休息一天。”張雪深知朋友是一個性情、脾氣都非常好的人,因此更加為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憤怒。
吃過飯,幼婷的老公出門散步,留下姐妹淘在家裏一頓吐槽。一個朋友問幼婷說:“你們家務怎麼做?”幼婷說:“一般都是我來做,做飯、洗衣這些事他也做不來。”張雪在一旁添油加醋道:“嗯,不僅如此呢,他從來不進廚房,從來不做飯。如果他早回家,幼婷還在外麵,一定會兩三個連環奪命call,把她叫回來做飯;就算他工作不忙,他也不會踏入廚房一步……”張雪積壓的怒氣還沒釋放完,就被幼婷一個眼神給嚇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