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趙魏三家分晉(1 / 2)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削弱,諸侯大國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經過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並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裏。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後來他們采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三家分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這時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麵臨著危機。晉國國君的權力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敗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族長智宣子想把兒子智瑤立為家族的繼承人。族人智果反對說:“智瑤不如您的另一個兒子智宵。雖然智瑤有五個優點:第一,他儀表堂堂,身材高大;第二,他擅長騎馬,精通射箭;第三,他技藝出眾,才華超人;第四,他能言善辯,文辭優美;第五,他堅強果斷,剛毅勇敢。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不講仁義,剛愎自用,為人傲慢。仗著自己的五個優點,就恃強淩弱,不做仁義之事,那誰又能和他相處共事呢?如果真的讓智瑤做智家的繼承人,智氏家族就要毀在他手裏了。”

然而智宣子沒有聽取智果的意見。為了躲避智家的禍亂,富有遠見的智果通過太史作證,把自己家從整個智氏家族裏分出來,另外立了輔氏家族,以免遭受滅族之禍。

趙家的族長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卻不知道立誰好。於是他把訓誡的話分別寫在兩塊竹簡上,交給兩個兒子,讓他們認真記住上麵的話。

過了三年,趙簡子叫來兩個兒子,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伯魯支支吾吾說不上來,讓他拿竹簡出來,竹簡也不知道丟到哪裏去了;再問無恤,無恤把竹簡上的文字背得滾瓜爛熟,問他要竹簡,他就從袖子裏拿出來交給趙簡子。於是趙簡子就認為無恤能幹,把他立為趙家的繼承人。

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臨走時尹鐸請示說:“我這次去是要搜刮民膏呢,還是要讓百姓幸福安康?”趙簡子說:“當然是要讓百姓幸福安康。”於是尹鐸到了那兒,減免賦稅,百姓們生活富足。

趙簡子知道了,就對無恤說:“一旦晉國發生禍亂,你不要嫌尹鐸地位不高,也不要怕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去那兒投靠他,那裏可以避難。”

智宣子去世後,智瑤繼承父親的位置把持晉國大政,史稱智襄子。有一天,他和大夫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喝酒,宴席上戲弄韓康子,還侮辱他的家臣段規。智襄子的家臣智國聞聽此事,勸說主公不要恃強淩弱,以免招來災禍,智瑤說:“這晉國上上下下的生死禍福,都掌握在我手裏,我不出手,誰敢興風作浪?”智國又近前一步,說:“此言差矣,《夏書》說:‘一個人老是犯錯,結下的仇怨都在暗處,應該在這些隱患還沒顯露的時候就防備著點兒。’賢德之人就因為平時謹慎處理每一件小事,才不會招來大禍。蚊子、螞蟻、蜜蜂、蠍子,這些小蟲子,都能害人,更何況是國君、國相呢?”但智瑤沒把這事放心上。

這時趙簡子也已去世,無恤繼承家業,就是趙襄子。智襄子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裏土地來。”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襄子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讓他們交出土地。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人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他,也把土地、人口讓了。智襄子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無論如何也不給。”智襄子勃然大怒,帶著韓、魏兩家的軍隊去攻打趙家。

趙襄子見寡不敵眾,形勢不利,準備暫時避一下,就問身邊的人:“我去哪兒好呢?”隨從建議:“您大兒子的城堡最近,而且城牆堅固完好。”趙襄子說:“百姓剛剛花了大力氣把城牆修好,現在又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守城,誰還會跟我同心協力?”

隨從又建議說:“邯鄲城的倉庫裏,儲存的糧食最為充足。”趙襄子說:“所謂糧食充足,還不是從百姓那裏搜刮來的,現在又讓他們打仗送死,誰還會替我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