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趙魏三家分晉(2 / 2)

他接著說:“不如去晉陽吧,那是先祖的領地,尹鐸又寬厚愛民,百姓一定會跟我同心協力。”他們就去了晉陽。

沒有多少日子,智襄子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出城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的箭好像飛蝗似的射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襄子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遊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遊築起壩,攔住上遊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襄子命令兵士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裏去了。

城裏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裏,人們不得不把鍋灶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更加恨透了智襄子,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襄子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進攻,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麵上順從地答應,心裏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襄子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裏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襄子,是不會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一起攻打智襄子。韓、魏兩家正在猶豫,張孟談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現在智瑤率領韓、魏兩家圍攻趙家,趙家滅亡,就該輪到韓、魏兩家了。”聽他這樣一說,韓康子和魏桓子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裏,過了三更,智襄子正在自己的營裏睡覺,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裏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裏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襄子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麵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的不計其數。智襄子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襄子侵占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趙、魏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曆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博聞館】

男女之間的婚姻為何稱作“秦晉之好”

我們常用永結“秦晉之好”來比喻聯姻、婚配的關係,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秦晉之好的來曆。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為此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獻公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再後來秦穆公把輾轉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就這樣秦晉兩國君主數代通婚,也就有了“秦晉之好”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