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與龐涓曾經一起學習兵法,學成之後,龐涓在魏國做了大將軍,但是他心眼兒小,總覺得自己本事不如孫臏,就千方百計陷害他。於是他請孫臏來到魏國,加以陰謀陷害,削去了孫臏的膝蓋骨,並且在臉上刺字。孫臏變成了廢人,就不能帶兵打仗了,龐涓認為就此除去了對自己的威脅。

有一天,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想方設法和這位使者見了麵,並且說服使者帶他到齊國。於是,這位齊國的使者回國的時候,偷偷地把孫臏藏在有蓋子的車裏,救走了孫臏。

身體雖然殘廢,但是孫臏的本事在於他的智慧。齊國大臣田忌求賢若渴,把孫臏奉為座上客,還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請教兵法,覺得孫臏十分賢能,就請他當老師。這時齊威王計劃出兵攻打魏國,援救趙國,想任命孫臏為大將,但是孫臏以自己身體殘疾堅決辭謝,覺得如果用他這樣的殘疾人為將領,對於一個大國來說,實在顯得不體麵。齊威王也覺得孫臏所言甚是,便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讓他坐在裝有簾幕的車裏,幫助田忌出謀劃策。

田忌準備率兵前往趙國,孫臏說:“製止兩個人的鬥毆,不能用武力將他們拉開,更不能上手偏袒某一方。隻能因勢利導,乘虛而入,阻止緊張形勢的發展,雙方的矛盾也就自然化解了。現在兩國交戰正酣,精兵銳卒傾巢而出,而國內卻隻剩老弱病殘。現在不如偷襲魏國都城,占據交通要道,衝擊他們已經空虛的後方,魏軍一定會放棄攻趙而撤回軍隊救援。這樣我們可以一舉兩得,既解趙國之圍,又擊魏國之兵。”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計策。

後來,趙國都城邯鄲抵擋不住魏國的進攻,投降了魏國。但是當魏國聽到都城被齊國圍困的消息,來不及占領邯鄲,就急急忙忙地回師,在桂陵與齊國軍隊遭遇,經過一番大戰,魏軍大敗。

數年之後,魏國龐涓又率軍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我們是早點救好呢,還是晚點救好呢?”

成侯說:“不如不救。”

田忌不同意,說:“我們要是坐視不管,韓國就被魏國給吞並了,還是早些出兵救援為好。”

孫臏卻說:“現在韓、魏兩國的軍隊士氣正盛,我們這時候要是去救援,齊國可就要代替韓國承受魏國的打擊,到那時候,我們反而要聽命於韓國的安排。現在局勢看來,魏國誌在吞並韓國,等到韓國國家存亡生死一線的時候,我們再出兵,韓國就會和齊國結下親密的情誼,那時候魏國軍隊也已經疲勞,可以趁機一舉擊敗魏國,這豈不是一舉兩得、名利雙收嗎?”

齊威王一聽,覺得所言甚是,便暗中答應韓國使臣,讓他回去等待救援,卻又遲遲不肯出兵。韓國以為有齊國的支持,便奮力抵抗,但五次激戰都大敗而歸。他們日夜盼望著齊國援兵的到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齊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