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敬瑭甘當兒皇帝(1 / 2)

五代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割據一方、手握兵權的將帥都想稱王稱帝,他們有的互相勾結,有的結交外族,政權的更替十分頻繁。其中有一位皇帝的上台比較特別,他以割地、納貢、稱臣等方式,向契丹政權尋求援助,借助契丹官兵消滅了前朝後唐,登基稱帝,並稱契丹皇帝為“父皇帝”,他就是曆史上稱為“兒皇帝”的後晉高祖石敬瑭。這在後人看來是無恥的賣國求榮行為,但事實上,尊稱強盛政權為“父皇帝”,是當時少數民族的傳統做法。

石敬瑭生於892年,沙陀部人,年輕時為人穩重,沉默寡言,愛讀兵法,早年投靠後唐貴族李嗣源。因為他善於騎射,又胸懷大略、聰慧過人,很受李嗣源賞識。李嗣源不但十分器重他,把他當作心腹愛將,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因此石敬瑭對李嗣源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公元926年,後唐皇帝李存勖聽信宦官的讒言,猜忌李嗣源,企圖將他殺害。於是石敬瑭為李嗣源出謀劃策,勸說他起兵反抗。後來,全國各地紛紛叛亂,眾叛親離的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零星屍骨,葬在雍陵。李嗣源即位當上了皇帝,即後唐明宗。由於石敬瑭在這次軍事政變中立了大功,後唐明宗李嗣源任他為掌管邊防軍政大權的節度使。從此以後,石敬瑭以駙馬和功臣的雙重身份,逐年升遷,隨著職務的提升和勢力的增長,他開始擁兵自重,大有取代後唐而自立的趨勢。

公元933年,明宗李嗣源死後,兒子李從厚繼位,即後唐閔帝。可就在閔帝即位的第二年,李嗣源的養子、晉王李從珂起兵造反,殺掉閔帝,自立為皇帝,即唐末帝。

早在李嗣源在世的時候,李從珂和石敬瑭同為朝廷重臣,兩個人都力大無比,英勇過人,然而卻互不服氣,一向就是麵合心不合。現在李從珂當上了皇帝,自然對石敬瑭十分不利,因而他不得不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措施保全自己。

石敬瑭努力向朝廷表明自己沒有異心,擁護唐末帝的統治。每每有客人來拜訪,石敬瑭就在對方麵前講自己的身體是如何如何虛弱,眼看就不能勝任統帥的職務了,從而讓末帝放鬆對自己的戒備。另一方麵又不斷暗中發展勢力。他借口補充軍費,把自己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財物都收攏起來,這一舉動自然增加了別人的猜疑。

為了試探唐末帝,公元936年,石敬瑭以身體虛弱為借口,請求皇上解散自己的兵權,調往其他地方任職。這正合唐末帝的心意,唐末帝毫不猶豫地下詔把他調到了一個偏遠的地方當節度使。為了這事,石敬瑭秘密召集自己的親信,商量解決辦法。有個謀士給他出主意說:“你是明宗的愛婿,你如果能降尊侍奉契丹,暫時委曲求全,請他們出兵相助,不僅可以解決眼下的問題,還可以成就大事!”石敬瑭采納了這個建議,決定勾結當時契丹國國君耶律德光,從而保全自己,進一步實現做皇帝的野心。但是也有人勸阻說:“向契丹稱臣還可以接受,但是要把比石敬瑭小十一歲的耶律德光當父親來對待,就太過頭了。而且給他們送厚禮就可以讓他們出兵相助,完全沒有必要再割讓土地。如果把土地割讓給他們,恐怕他們以後會成為中原的心頭大患,到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然而,石敬瑭求救心切,對於這樣的勸告一句也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