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匡胤立功掌兵權(1 / 2)

後周立國之初,也就是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病逝,由他的養子郭榮(也就是柴榮)繼承皇位,史稱周世宗。而北漢當時的君主劉崇一聽到後周太祖郭威去世的消息,非常高興,趕緊派使者去契丹請求援兵,打算趁周世宗剛剛繼承皇位還不穩固的時候,入侵後周,以雪當年戰敗之仇。因為在這之前,劉崇曾聯合契丹的部隊多次攻打後周,卻都以失敗告終。契丹答應了劉崇的請求,派遣楊袞率領騎兵一萬多人到達晉陽,與劉崇率領的三萬多士兵會合,一起南下直奔潞州。

周世宗得到後漢進攻的消息後,準備親自出征應戰,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他們認為,皇帝剛剛即位,人心還不穩定,不適宜親征,而應該派下麵的將帥去抗戰。但周世宗不顧大家的勸阻,統帥禁軍從京城開封出發,親自帶兵上戰場迎敵。不久,後周的前鋒部隊與北漢軍隊在高平相遇,史上轟轟烈烈的高平之戰正式拉開了大幕。

劉崇看到後周的軍隊人數少,後悔請來了契丹的軍隊,便對眾將說:“我用自己的軍隊就可以擊敗後周軍隊,哪用得著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舉擊敗後周,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們的厲害!”眾將都覺得他說得對。於是,劉崇命令東軍先進攻,讓猛將張元徽率領一千多精兵衝擊後周的右翼。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交戰不久,看到北漢軍隊來勢凶猛,抵擋不住,就率領騎兵率先逃走。於是,後周右軍被擊潰,有上千士兵投降北漢。戰事緊急,後周軍隊瀕臨潰敗。就在這關鍵時刻,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後周將領趙匡胤挺身而出。

趙匡胤當時擔任後周禁軍負責警衛工作的將領,這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職務。周世宗當時並未對他予以重任,原因很簡單,他雖然武藝精湛高強,忠心耿耿,但畢竟寸功未立,如果官職太大,不足以服人心。眼看國家陷於危難之中,趙匡胤慷慨激昂地對同伴們說:“皇上現在危險到這個地步了,我們怎麼能不拚死一戰,為皇上分憂解難呢?”又對張永德說:“敵人現在驕傲輕敵,我們隻要全力作戰,就肯定能打敗他們。你手下有很多能左手射箭的士兵,請帶他們到高處,作為左翼,我將率兵作為右翼攻擊敵軍。國家的安危,就在此一舉了!”

張永德十分讚同趙匡胤的觀點,兩人各自率領兩千人馬隨周世宗柴榮出擊。趙匡胤身先士卒,英勇無比,迎敵血戰。看到主將奮勇殺敵,士卒們更是拚死力戰,無不以一擋百。不久,北漢兵就抵擋不住後周的強勢進攻了。

劉崇得知柴榮親自披掛上陣後,重賞張元徽,催促張元徽大舉進攻。張元徽騎著戰馬前進,結果戰馬被射倒,張元徽也被後周軍隊斬殺了。張元徽被斬後,北漢軍隊士氣低落,無心抗戰。後周軍隊乘著越刮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終於大敗北漢軍隊。此時,雖然北漢君主劉崇親自指揮戰鬥,但也無法扭轉戰敗的結局。契丹將領楊袞看到後周軍如此勇敢,也不敢再派兵救援,於是率領契丹部隊撤退回國。後周軍隊乘勝追擊,一直打到太原,北漢君主劉崇僅僅率領百餘騎兵狼狽脫逃。高平之戰,後周軍大獲全勝。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這場戰爭不僅僅屬於英勇的周世宗,同時也屬於趙匡胤,正是因為他的正確謀略和驍勇善戰,真正改變了戰爭的格局。戰爭結束後,張永德向周世宗推薦趙匡胤,極力稱讚他智勇雙全。於是,周世宗提拔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趙匡胤因戰功卓著,一舉成為後周禁軍中的高級將領,掌握了後周的兵權。

周世宗死後,他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當時年僅7歲。趙匡胤憑借自己在禁軍中掌握的兵權輕而易舉地發動“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