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一部傳世的“帝王之書”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作者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中國的史書浩如煙海,《資治通鑒》是其中一部優秀之作。

編年體史書就是編者按照時間順序,把各個曆史事件分頭記下來形成的一種史書。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春秋》,相傳是孔子撰寫,但實際上可能是春秋時期魯國記載編寫的一部曆史書。此書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多年的曆史,其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一部類似的史書來記載春秋以後的曆史。

到了宋代,司馬光編纂了《資治通鑒》,才算是接續了《春秋》的曆史。《資治通鑒》記載的曆史從戰國初年一直到五代,這部書包含了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是一部鴻篇巨製。

這樣一部大書,在北宋時期,是無法一個人獨立完成的。首先,一個人無法看完曆代浩如煙海的史書;其次,完成此書要參考多種典籍,需要借助政府豐富的書籍收藏。

在北宋時期,讀書人能接觸的書遠不如現在多。但是,正因為能看到的書比較少,所以讀起來更為專心。司馬光十分愛好閱讀史書,但是據他自述,他在青年時代,對於許多正史連見都沒見過,即便是讀過的,也不是很熟。他這麼喜歡讀書的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這是因為,當時的讀書人隻是為了學習寫文章,才去讀《漢書》,能夠讀《史記》、《後漢書》的人已經算是博學了,至於三國以下的曆史,當時人精通的並不多。

這本書先完成了戰國時期的八卷,後來皇帝嘉獎了司馬光,命令他繼續編纂下去。正因為如此,司馬光才能借助當時官府豐富的藏書,開始自己的編纂。此外,他還受到特殊的待遇,就是有權招收幾名助手,幫助他一同編纂。司馬光的三位助手都是當時出色的史學家,他們是劉攽、劉恕、範祖禹。其中,劉攽負責秦漢史部分,劉恕負責魏晉南北朝史部分,範祖禹負責唐五代史部分。這三位助手盡可能多地搜集各種曆史材料,按照時間順序把曆史事件記載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個資料長編,然後由司馬光來刪改取舍。

司馬光編纂這部大書非常辛苦,一直持續了十九年才完成。據說,光是書稿就堆滿了整整一個屋子。司馬光編纂的時候,嚴謹認真,並沒有因為要處理的稿件太多而敷衍塞責、潦草從事。時至今日,國家圖書館還保存著一小卷司馬光的手稿,從他一絲不苟的筆跡中,我們能感受到司馬光的認真和細致。

全書完成之後,當時的皇帝賜名為《資治通鑒》,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用現在的話說,把曆史當做一麵鏡子,可以對現在治理國家有很多幫助。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資治通鑒》更多地記載了曆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且偏重於記載有關政治、軍事的內容,強調每個時代政治的得失。

《資治通鑒》是一部優秀的曆史著作,將各個曆史事件按照時間來排列,使得讀者十分容易把握曆史發展的脈絡,在記載曆史的時候也極為重視事情發展的前因後果及各種曆史背景。

《資治通鑒》是一部濃縮的曆史,把宋代以前浩繁的曆史著作濃縮在一部書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書的文筆極其生動,因為《資治通鑒》借鑒了史書中很多優秀的筆法;同時它的敘事平實清楚,雖然能看出作者對其他史書的借鑒,但是整部書前後映帶勾連,剪裁得當,細致嚴謹,渾然一體,比起它所借鑒的其他史書更為精彩。

此外,《資治通鑒》的唐、五代部分,借鑒了很多當時才能看到的史書,有些內容是後來記載唐、五代曆史的《唐書》、《五代史》中沒有的。

正因為如此,後人普遍認為《資治通鑒》是一部難得的史學名著,又因為它文筆精湛,所以廣為後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