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三分鍾內。日本軍隊已經被埋葬——新38師114團上尉方靖邊
1945年9月16日上午9時,廣州中山紀念堂。
辛亥革命後,這裏是督軍衙門,1921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後,定此為總統府。1922年陳炯明炸毀總統府,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人們在此建中山紀念堂以示紀念,由宋慶齡手書“中山紀念堂”匾額。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座建築物對中國有著極為神聖的意義。抗戰爆發後,它成為日軍大規模空襲廣州時的重要目標,令人驚奇的是,3枚炸彈隻僅僅讓紀念堂一角受損。但隨後的日子裏,紀念堂卻見證了這塊土地的屈辱。偽廣東治安維持會成立時的遊行、汪精衛到廣州檢閱童子軍、日軍閱兵、日偽中日文化協會廣東省分會舉行的介紹日本武道大會都在舉行。今天,中山紀念堂卻要見證可能是它曆史上最重要的一幕——廣州日軍指揮官將在這裏簽署投降書。或許,第二戰區司令部選擇這裏舉行受降儀式就是看中紀念堂的曆史意義。
中山紀念堂正門高掛“驅除韃虜,重整山河”的對聯,邊上是一個象征勝利的紅色巨大“V”字。方靖邊和李楊、陸俊兩人全副武裝地站在正門左側大約五米處,今天是他們連擔任受降典禮會場的警戒任務,而方靖邊整個典禮的日軍引導官。從正門進去,一條長達三百米的紅地毯從外門亭直鋪到禮堂,地毯兩側每隔十米就有一麵美英中蘇的國旗。每根旗杆下都肅立一名武裝警衛士兵。在廣場中心還安放了一尊自由女神像,整個廣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戒備森嚴。如果說昨天的入城儀式是歡呼雀躍,今天典禮會場的氣氛就是肅穆威嚴到令人不敢多說一句話,甚至可以說有點殺氣騰騰,這很好理解,因為入城儀式是給廣州人民看的,而今天這個會場卻是用來迎接日本人。
在正門以外大概二十米處,士兵們拉起兩條長繩,用來阻止前來觀禮的老百姓們,這時中山紀念堂外的廣場已經灌滿學生和市民群眾,這幾天廣州城內的各種慶祝活動是一個接一個,但再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典禮比今天的重要。許多人甚至在半夜就已經等在外麵,隻為能見證這曆史的一幕,但和昨天的氣氛不同,今天雖然人潮如海,卻沒有多少人大聲喧嘩,人們都在默默地等待著。
9時30分,第二方麵軍司令長官張發奎上將、參謀長甘麗初中將、陸軍新編第一軍軍長孫立人中將、廣州市市長陳策、美軍聯絡官博文上校等人步入會場,跟在他們身後的是一大群應邀而來的嘉賓,包括廣州各界的社會名流和記者們。方靖邊立正敬禮,大聲叫道:“舉槍,致禮!”所有士兵都挺起胸膛站在那裏,用最標準的軍人姿態迎著他們的到來。
受降主官和嘉賓們進入會場後。日本人就按照事先規定的時間抵達紀念堂正門。當他們從汽車上走下來,按官階排成一列縱隊打算進入會場時,周圍的人們忽然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叫喊聲——中國萬歲!聽到這些口號,日軍將官們神色木然,他們充耳不聞往前走著,似乎早已麻木。
不過麵對這些忽然激動的群眾,執行警戒任務的士兵倒有點意外,剛才不還是好好的嗎?怎麼一下就變成這樣了呢?倉促之下隻得奮力維持次序。看來先前的沉默不過是爆炸前的平靜,而日本人的到來則成了導火索。
當日軍將官門走到正門前大約十米處,方靖邊踏上一步,伸出左手,示意他們停在這裏等候召見——廣場裏的受降主官還未就位。日軍將官們馴服地立正站在那裏,看來他們已經開始習慣被擊敗的事實,方靖邊嘴角路出一絲冷笑,看來這些雜種的武士道也並不像他們吹噓的那麼強硬,似乎也很懂得識時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