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意識與潛意識(1 / 2)

把心理生活劃分成意識的和潛意識的,這是精神分析所依據的基本前提;精神分析不能接受意識是心理生活的實質的看法,但很樂意把意識看做是心理生活的一種屬性。意識可以和其他屬性共存,也可以不存在。

如果我私下假定,凡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會讀這本書,我發現他們在這方麵也會突然停止不前:在這裏有了精神分析的第一個術語。對大多數已受過哲學教育的人來說,任何還不是有意識的心理的觀念是這樣令人難以置信,以至於在他們看來這似乎是荒謬的,簡直可以用邏輯一駁即倒。因為他們從未研究過催眠術和夢的有關現象——這種現象和病理現象大不相同——才得出這一結論的。因此,他們的意識心理學不能解決夢和催眠的問題。

首先,“意識”一詞是一個建立在最直接、最可靠的知覺基礎上的純描述性的術語。其次,經驗表明,一種心理元素一般說來不是永遠有意識的。相反,意識狀態的特點是瞬息萬變的。一個現在有意識的觀念在片刻之後就不再有意識,雖然在很容易產生的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再成為有意識的。那麼,這個觀念在中間階段究竟是什麼,對此還一無所知。我們可以說它是潛伏的,它能隨時成為有意識的。假如我們說,它是潛意識的,那我們就是在做一個同樣正確的描述。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潛意識一詞是與“潛伏的和能成為有意識的”相一致的。哲學家們無疑會反對說:“不,潛意識一詞在這裏並不適用;隻要這個觀念還處於潛伏狀態,它就根本不是一種心理元素。”在這一點上和他們發生衝突隻會引起一場文字戰,而別無它用。

但是我們已經沿著另一條路,通過考慮心理動力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經驗,發現了“潛意識”一詞或概念。我們被迫假定,存在著非常強大的心理過程或觀念——一種數量化或實用的因素第一次在這裏得到討論——它可以在心理生活中產生日常觀念所能產生的一切作用,雖然觀念本身不能成為有意識的。這正是精神分析論之要點所在。由於有一定的力量和這些觀念相抗衡,這些觀念就不能成為有意識的。否則的話,它們就能成為有意識的,於是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觀念和其他公認的心理元素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在精神分析技術中已經發現了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把那個抗衡的力量消除,可以使還有問題的那些觀念成為有意識的,這個事實使這一理論無可辯駁。我們把這些觀念在成為有意識的之前所存在的狀態稱為壓抑,並且斷言產生和保持這種壓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為抵抗。

因此,我們是從壓抑理論中獲得潛意識概念的。壓抑為我們提供了潛意識的原型。但是通常的方法使之成為有意識的。這種對心理動力學的洞察,不能不影響到我們的術語和描述。那種潛伏的、隻在描述意義上而非動力學意義上的潛意識,我們稱之為前意識;而把潛意識一詞留給那種被壓抑的動力學上的潛意識。這樣我們就有三個術語,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它們不再具有純描述意義。前意識可能比潛意識更接近意識,既然已經把潛意識稱為心理的,我們更會毫不猶豫地把潛伏的前意識也稱為心理的。但是,與此相反的是,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和哲學家們保持一致,卻要一致地從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中區分出前意識和潛意識呢?哲學家也許會認為,應該把前意識和潛意識描述為“類心理的”兩種類型或兩種水準,和諧就會建立起來。但是在說明中的那些無盡的困難就會接踵而至;這樣定義的兩種類心理,在幾乎每一個其他方麵都和公認為心理的東西相一致,這個重要的事實從它們或最重要的部分還不為人所知的時候起,就被迫處於一種偏見的背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