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把婦女對母親的認同區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前奧狄帕斯階段,它根植於對母親的深情依戀,並以她為模型;後個階段來自奧狄帕斯情結,該階段試圖擺脫母親,並以父親取代她。無疑我們有理由這樣說,這兩個階段的大部分內容都遺留到了婦女的未來發展中,而且在發展過程中沒有任何一種內容是被完全克服的。但深情的前奧狄帕斯依戀對婦女的未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該階段為獲得某些特征做好了準備,這些特征使她後來實現了性功能方麵的作用,並完成了她無可逃避的社會職責。也正是在這種認同中,她獲得了對男人的吸引力,並使男人對母親的奧狄帕斯依戀爆發為狂熱的激情。但是,常常發生的情況卻是,隻有男人的兒子才獲得了男人自己渴望的一切。人們得到的印象是:在心理學上,男人的愛和女人的愛有階段上的不同。婦女可能被認為缺少公正感,這種情況無疑與妒忌在其心理生活中的支配作用有關。因為對公正的要求就是對妒忌的修正,而且規定了使人能夠摒棄妒忌的條件。我們還認為婦女對社會的興趣較男人的小,而且她們升華本能的能力也弱於男人。前種情況無疑來自於那種確屬所有性關係特征的反社會性質而且家庭也反對包含於更複雜的組織中,升華的能力造成了最大的個體差異。另一方麵,我禁不住要提到一種在精神分析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印象。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男人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個年輕的、有點不成熟的個體,我們希望能充分利用精神分析為他揭示發展的可能性。然而,同齡婦女卻常常因其心理上的僵化和不變性而使我們吃驚。她的力比多已固定在最後的位置,似乎難以為其他狀態所更換。她沒有別的道路通向進一步的發展,似乎整個過程都已完成了,此後再不易接受影響了——的確,在通往女性氣質的艱難發展中,她似乎已耗盡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可能性。作為治療者,對這種事態感到遺憾,盡管我們通常解釋患者的神經症衝突而治愈了她的精神失調。
以上就是關於女性氣質應當告訴的一切。它們當然是不完善、也不全麵的,而且聽起來有時很不順耳。但不要忘記,對婦女所作的描述,僅僅限於她們的性質是由其性功能決定的這一點上。這種影響的確是很深遠的,但我們不要忽視,個體的婦女可以作為人生活於其他領域。如果想對女性氣質了解更多,就去研究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求助詩人,或等待科學提供更深更首尾一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