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孩子的心思你不懂:讓大人瞠目結舌的熊孩子們(3)(1 / 2)

但期望值不可過高,否則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焦慮症,尤其是考試焦慮症。如果父母對子女的發展限度、能力大小及興趣不十分了解,卻有很強的虛榮心,就容易對子女寄予超出其能力限度的期望,形成子女的心理壓力和焦慮。如果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僅把眼睛盯在學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讓學生在考試中拔尖揚名,則學生的焦慮心理將更為嚴重。據1998年的一項調查,中學生心理緊張的原因,來自父母方麵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錯怪、誤解的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罵訓斥占7.3%,父母抽煙占2.1%,父母要求過高的占2.4%,被父母強迫做某事的占1.9%,被父母批評占1.9%),來自學習上的占11.3%(其中考試成績不好的占8.8%,作業太多占1.5%,家庭學習環境不好的占1%),來自家裏其他成員的占8.7%。

父母應全麵衡量子女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期望,並根據期望采取積極的教育方式,將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

4.家庭素質教育不可忽視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長生動地比喻為一棵樹的生長:心理就像樹根一樣,雖然看不見,但卻非常重要;看不見的部分關係著一棵樹的高大強壯,關係著一個人的生存發展。他指出,樹根的成長期是5年到15年,15年後才是樹幹與樹葉的成長;一個孩子心理建設的重要成長期也是在人生的頭15年。在生命最初的年頭便學會自我約束、不自私、做好人,將會使孩子的一生充滿人性的光彩。

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三成以上屬於溺愛型,也就是說至少有三成以上的孩子的心理可能得不到健康發展。父母們必須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學校素質教育與家庭素質教育的同步進行。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觀念不向素質教育轉變,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麵都會存在嚴重問題。

家庭暴力與青少年心理障礙

小敏是在爸爸媽媽打架的陰影中長大的。爸爸常常喝得醉醺醺、深更半夜才回來,可回來後就會找事,沒頭沒臉地打媽媽。每當他們的“戰爭”爆發時,小敏都躲在角落裏,嚇得渾身發抖,戰栗著茫然不解地望著這令人心驚的場麵。

後來,從母親的哭訴中小敏了解到,從爸爸提升為局長後,父母的家庭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爸爸經常不回家。開始媽媽以為爸爸工作忙,可後來發現,爸爸在外麵“包二奶”,回到家就要求跟媽媽離婚。媽媽不同意,爸爸就大打出手。善良的媽媽為了小敏和家庭的完整,一直含屈忍辱、委曲求全,但換來的是更加肆無忌憚的暴虐。

小敏漸漸長大了。她無法擺脫父母那持續不斷的暴力場麵。爸爸的暴力行為使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歡樂祥和。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持續不斷的家庭暴力對她的心理產生了不良影響。母親終於忍受不了父親的暴力,與父親分居。從此,父母不再說話,如同兩個陌生人一般。父親開始了對母親長達10年的精神虐待。

小敏不理解父母的是是非非,更無法體驗他們的酸甜苦辣。但是,在她幼小的心裏卻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使她那顆天真幼稚的心靈開始變得冷漠、無情。她開始崇尚武力,憎恨男人。在她的心目中,誰的拳頭硬,誰就是強者。在學校她表現出很強的攻擊行為,打同學,罵老師。她甚至討厭母親的懦弱,討厭自己是一個女兒身。

當20歲的小敏感覺到自己與其他的女孩不一樣時,她開始痛苦,內心有一種無法擺脫的強烈的願望。一方麵她希望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個正常的女人,交一個愛自己的男朋友;另一方麵,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女人。她討厭女人,可又不喜歡男人。她常說的一句話是:女人就是弱者。她在這種痛苦和矛盾中煎熬著……

因為家庭暴力、精神虐待,一個花季少女的心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人格出現了明顯的障礙,多麼慘痛的教訓啊!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發育的巨變期,情緒變化大、控製能力差,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長的行為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家庭暴力會使孩子性格粗暴、情緒壓抑,並產生崇尚暴力的心理,甚至會出現性心理障礙,如異性癖或同性戀行為。一旦這樣的心理形成了,就很不容易矯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具有可預見性和持續性:6~10歲兒童的攻擊行為可以預示其10~14歲時的表現,甚至8歲時的攻擊行為,可以預示到其30歲的攻擊行為。青少年一旦出現這樣的不良行為,如果沒有很好的教育和幹預措施,將會影響青少年一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