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生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是繁華的沙漠。
普希金說:不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時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情。
席慕容則在給愛亞的信中這麼寫到:
朋友就是
一個隨時就想把心裏的話,打電話告訴你,因而吵了你的人。
一個可以和你一起吃,一起在樹底下睡,一起變胖,卻不能一起減肥的人。
一個反反複複、晴晴雨雨的人,你這邊還在分擔著他的擔憂,他那邊卻已寫完了日記,把位子騰空了的人。
一個寫了信不寄,卻在好幾天之後翻出來,又加上一首歪詩寄給你的人。
由此可見,友誼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友誼是締結心與心之間的紐帶,友誼是千百年來人們反複淺吟低唱的主題,友誼是快樂、幸福、成功的人生指南。
日本心理學家關忠文先生把友誼的作用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麵:
給人帶來穩定感和安全感;
使人獲得愉快和歡樂;
使我們獲得與別人合理相處的經驗;
使寬容大度和理解力得到發展;
使我們得到批評他人的機會;
提供求愛行動的經驗與機會。
盡管人類的友誼千差萬別,歸結起來,朋友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諍友型
所謂“諍”,199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書麵語,指直爽地勸告。諍友,即能直言規勸的朋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在生活中多交幾個諍友型的朋友,的確是人生一大幸事,可以更加有利於自己的進步和提高。難怪陳毅元帥深有感觸:“難得是諍友,當麵敢批評。”
2.真摯型
漢代《古歌辭》裏講:“結交貴知心,骨肉何必親。”也就是說結交朋友貴在真誠相待,心心相印,能夠超越骨肉之情,建立亙古永恒的友誼。而馬克思、恩格斯長達40餘年的友誼就是這一類型的典範,長期以來被人們傳頌不絕,視為絕代佳話。
在馬克思經濟嚴重窘迫的情況下,為了讓馬克思繼續科學巨著《資本論》的寫作,恩格斯毅然犧牲自己,到他父親的商店從事他深惡痛絕的“資本家該死的商業”,以便資助馬克思的生活。《資本論》第1卷麵世後,馬克思在信中激動地寫給恩格斯:“這件事之所以成為可能,我隻能歸功於你,沒有你對我的犧牲精神,我絕不可能完成我那三卷的巨作。”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他們始終不渝的戰鬥友誼和偉大的合作,被列寧譽為“……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3.合作型
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誰也不能避免需要別人的幫助,相互之間的合作,並在此基礎之上逐步建立友誼。合作型的友誼關係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
4.導師型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擁有一位既年長於你,而且學識、社會經驗都非常豐富、厚重的朋友,可謂人生一大樂事!他會像茫茫大海中的導航燈一樣,在你迷茫時給你指明方向,經過他的指點和幫助,使你避免走彎路。他總是指導著你、引導著你,穿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迎來一次又一次的曙光。曆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已故領袖毛澤東與他的老師、後來則成為其嶽父的楊濟昌老先生。
5.學友型
指以學業或學識作為交往的媒介,在品學論道中逐漸建立友誼。在中國曆史上,那些學有所成的人往往是這種類型的詮解。據有關資料記載,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兩人既是思想上的知音,又是學識上的良友;近代魯迅與許壽裳,交往35載,“彼此關懷,無異昆弟。”
6.利用型
這類朋友往往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相互依存、互為利用。一方看中另一方的權勢、金錢、地位、知名度等有利可圖的方麵,從而主動奉迎。因為在交往中各為自己打算,即使誌趣不投也能因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成為暫時異常密切的朋友。比如據南方某報報道,某私營業主急欲貸一筆巨款,可是一直苦於無從下手。一偶然機會結識一銀行信貸員,於是不擇手段地三天一“小請”,五天一“大聚”,期間各種的高檔煙酒、高檔服裝等從不間斷。不久信貸員就被拉下水,並獲得了幾十萬元的回扣。東窗事發後,兩人鋃鐺入獄。監獄裏兩人對罵,痛陳對方害了自己。由此也可以知道,這種利用型的朋友關係及其脆弱,隨時隨地都會因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引發“友誼”的破裂。
讓我們重溫台灣已故作家三毛的話:“朋友中之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但不撲鼻,緩緩飄來,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