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念之差,我從同學書包裏拿了10元錢。事後我特別後悔自己的行為,主動找老師承認了錯誤,並且把錢原封不動地退還給了同學。為此,老師還在班會上表揚了我,說犯錯誤並不可怕,關鍵在於能否改正,我知錯改錯,還是個好學生。誰知好多同學卻不原諒我,以後不管我走到哪裏,總有人對我指指點點,說我是‘小偷’。我心裏特別難過。為什麼他們都不相信我?!”
“我的父親是一個道德品質敗壞的人,他為他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因流氓罪被判處八年徒刑。說心裏話,我又恨他,又瞧不起他!可我沒有選擇父親的權利。盡管他進監獄時我才十歲,但我發誓要好好做人,正正派派地活著。於是,生活中我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避嫌疑,我甚至很少和女生來往。可是就這樣,還有不少同學議論我:他爸是流氓,他能好到哪裏?有的同學替我打抱不平,說我特別老實,他們就說我是裝出來的。還有的家長告誡孩子不要和我玩,說怕跟我學壞。我父親雖然犯了罪,可我是清清白白的!再說,他是他,我是我!為什麼他們就不相信我?!”
以上是兩名同學給我的來信。可以說,他們說的現象在學校裏經常發生,是一種典型的偏見。比如,你一貫成績不好,這次考試成績優秀,老師卻懷疑你作弊;你在大家心目中一貫表現不良,即便做了好事,別人也不相信……如果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的話,偏見就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定勢。所謂心理定勢,指的是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往往調動已有的經驗和假設來對待當前問題的一種心理反應。這種消極的作用表現在人際交往上,就是偏見或者成見。
心理學家陸軟斯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給兩組同學看同一個人的照片。在看這張相片之前,他對一組同學說:此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而對另一組同學說:此人是頗有建樹的大科學家。然後讓這兩組學生通過這個人的外貌來對他的性格特征作出評價。結果,同一張照片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第一組學生說,此人雙眼深陷,目光隱藏著險惡,內心充滿仇恨;而高高的額頭表明他死不悔改的決心。第二組學生則說,深陷的雙眼表明他思想的深邃,而高高的前額表示他堅強的意誌和毅力。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相反的結果呢?原因在於被試者的心理定勢造成的。就像上述實驗,因為心理學家對所謂“罪犯”和“科學家”的提示,從而使以往形成的對罪犯或科學家的心理定勢的認識,諸如罪犯目光凶惡、科學家目光深刻等,於是形成了認識指向特定的心理狀態,導致了對主觀刺激的知覺反應更有方向性,並朝評價方向努力。
心理定勢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人們在知覺當前事物時,總是以以往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過去的經驗、體驗都會成為知覺的準備。例如古代著名的故事“疑人偷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後,懷疑鄰居的兒子。於是越看越像,從走路的樣子、麵目上的表情到言行舉止。後來農夫在深山老林裏找回他丟失的斧頭,回過頭來再看,竟感到鄰居的兒子一點兒也沒有賊人的模樣。
其次,心理定勢會在對他人的“循環證實”過程中得以加強,以至於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見。一位學生在谘詢中曾向我哭訴,她的班主任對她持有偏見。她生性活潑、開朗,愛交往,在同學中人緣很好,尤其跟男生處得特別融洽。加之比較愛打扮,穿衣服在中學生中頗為講究,於是老師認為她輕浮,平時對她態度甚為冷淡。一次上課時,一名男生悄悄塞給她一個紙條,她還未來得及拆看,就讓老師一把搶去撕得粉碎,而且破口大罵:“你這個專門勾引男生的女流氓,我盯你好久了……”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原因在於班主任對她的心理定勢反複強化,最後形成結論式的偏見和成見。
1.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偏見在人際交往中是難以避免的,每個人都有被別人誤解或者誤解別人的時候。因此,我們都要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正視現實的存在。一旦生活中別人對你產生偏見,也不至於過分痛苦煩惱。
2.堅定信念
當別人對你產生偏見時,千萬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一蹶不振。重要的是檢點自己。如果自己的言行沒有錯誤,就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按照自己的目標去努力。“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隻要你持之以恒,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不僅會改變對你的偏見,而且很可能佩服你。
3.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因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否則就不會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老話了。因此,切忌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此外,還要冷靜、縝密地對待各種信息,具備一些移情能力,多些同理心,處事多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這樣就能有效地預防偏見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