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然是某重點中學高二年級的尖子生,因其優異的成績贏得所有任課老師的喜歡和肯定。就連平時上課,老師都愛說:“你們怎麼不向肖然學學?”可是有一天一個消息把大家弄懵了:原來他在超市偷高級進口隨身聽而被拘留。老師們怎麼也弄不明白,“他學習成績那麼好,怎麼可能去偷東西呢?”
其實,這是由於光環效應造成的。
所謂光環效應,指的是由於對人的某種品質或特征有著鮮明的知覺,印象深刻、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品質或特點的印象。換句話說,這種突出的特征或品質像月亮形成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使觀察者看不到其他品質,於是由這一“點”作出對這個人整體麵貌的判斷,即所謂的“一葉遮目,不見泰山”。上麵所述的例子,就是因為肖然學習成績突出,掩蓋了他其他方麵的不良品質,老師們從而對他產生心理錯覺,做出錯誤判斷。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伯恩斯坦的實驗證明了這個效應。他給被試者展示三組照片:分別為有魅力組、無魅力組和一般魅力組。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方麵如婚姻、職業、能力、社會等對他們加以評價。結果發現,有魅力組幾乎在所有的特性上都獲得最高的評價,而無魅力組得分最低。這種漂亮的人各方麵一定都好就是典型的光環效應。
日常生活中,“追星族”就是光環效應下的副產品。他們往往盲目而狂熱地追逐著某位“明星”,某中學一名高二男生參加了一次電視台組織的娛樂節目,短短幾分鍾的亮相他也隻是簡單介紹一下自己,並模仿演唱了張信哲的一首情歌。令他也感到吃驚的是,一個月之內,他竟收到來自全國各地上千封少女的來信!其中不乏大量辣妹寄來的“火辣辣”的情書,更讓人不明白的是,有些女孩不顧對方的感受,直接稱他為“我的愛人”、“我的初戀情人”、“永遠的愛人”等,抒發非他不可的癡情。其實,少女們除了對該男生的長相和歌喉之外一無所解,對他的家庭、修養、性格、人品、興趣、愛好等一無所知。甚至幾個女孩放棄學業為他離家出走,千裏迢迢趕來與他相會,甚至表示要與他長相廝守。從身邊的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光環效應有一定的副作用,更是潛在的危險因素。
光環效應是一種明顯的從已知推及未知、以偏概全的人際認知現象。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意識地進行交往,獲得更多的信息量,克服光環效應的不良影響,以便對別人形成客觀、正確而全麵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