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學校裏,經常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比如兩位女同學正在教室裏有說有笑,這時小米同學推門進來,兩名女生互相遞個眼色,立刻默不作聲。小米心裏很不是滋味:她們肯定是在一起議論我,講我的壞話。從此,小米就不願意搭理她們了。
學生宿舍,大為正在看書,溫習功課,可笑港卻在那裏聽搖滾樂,大為突然站起來摔門而去。笑港怔怔地站在那裏,心裏憤憤不平:有本事衝我來,拿門兒撒什麼氣?
其實,上述那兩名女同學正在談論一位歌星,怕小米聽見笑話她們俗氣才戛然而止;大為也沒有摔門,碰巧是一陣大風刮過。可見小米和笑港的行為是猜疑。所謂猜疑,就是沒有根據地起疑心。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猜疑是一種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像,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後把許多毫無聯係的現象,通過所謂的“合理想像”加工在一起,用來證明自己看法的“正確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甚至無中生有,製造假相讓自己確信。猜猜疑疑,疑疑猜猜,越猜越疑,越疑越猜。既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又不利於身心的健康發展。
1.愛猜疑者的表現
(1)極度敏感思想行為固執死板。
(2)心胸狹隘對別人獲得的成功或榮譽常常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者公開抱怨、指責別人。
(3)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責任推諉於他人,在學習、生活中往往言過其實。
(4)自卑總是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又不信任別人,總認為別人心存不良,總用懷疑的眼光警惕別人,生怕別人欺騙、傷害自己。
(5)很難顧全大局出現問題時,總是從個人感情出發,片麵、偏激。
2.愛猜疑者的特征
(1)先入為主對別人往往存有偏見,然後就千方百計收集“可疑”的現象,來印證自己看法的“正確”。
(2)善於聯想總是把眼前的現象與某些以往現象毫無根據地聯係在一起,並用已有的成見去自我解釋。
(3)偏聽偏信對與自己一致的判斷總是篤信不疑,反之則不屑一顧。
(4)自我欺騙這些人在搜尋、聯想某些現象時,有時也會遇到一些與自己想法不一致的現實,但卻一概采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不過是假象。
3.猜疑的危害
(1)有害身心健康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猜疑會加重人的心理壓力,使人經常處於緊張、焦慮狀態,缺乏應有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就會誘發各種疾病,身心健康遭受破壞,甚至進一步導致悲劇的產生。
(2)使人失去朋友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可見猜疑是影響人與人交往的一種負性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蛀蟲。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在主觀上先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比如有些學生看見其他同學背著自己講話,就疑心人家在說自己的壞話;看見朋友對自己態度冷淡一點,就懷疑人家對自己產生了看法,然後拚命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著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所謂“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好意、善意曲解為壞意、惡意。“無端愁緒憑空來,全因猜疑生風雨”,結果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和惡化。
(3)害人又害己猜疑進一步發展,往往使人喪失理智,形成攻擊性的病態人格,對他人具有極強的對抗性,常以害人開始,毀滅自己結束。
4.矯正猜疑的方法
(1)保持頭腦清醒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本身是非常牽強、可笑的。但在澄清之前,由於猜疑者消極的自我暗示,卻覺得事情順理成章。例如“疑人偷斧”,丟斧人無論怎麼看,鄰居家小孩都像偷斧人。所以,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冷靜地觀察、分析、思考問題,是消除猜疑的方法之一。
(2)調查研究俗話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能聽見別人說什麼就產生懷疑,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在事實麵前,猜疑會不攻自破。
(3)及時交流猜疑往往緣於彼此缺乏了解,缺乏交流,結果人為設置心理屏障。如果彼此開誠布公、傾心交談,就會冰釋前嫌。如果把疑心深鎖胸中,隻能加深矛盾,使相互之間的感情進一步惡化。
(4)寬以待人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對自己要求不高,而對別人多少有些苛求,總希望別人的交往方式符合自己的心意。因此許多猜疑正是因為對別人要求過高所致。所以豁達大度、寬以待人也是克服猜疑心的方法。
走出猜疑,你的心才會風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