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我的心,你不要抑鬱(1 / 2)

一名高中女生對我說,不知道為什麼,她一天到晚無精打采,心裏老是高興不起來。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覺得沒有前途沒有希望,做任何事情都覺得費力,常常為一點小事生氣。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睡眠也不好。自己覺得無法繼續日常的學習……其實,這位女生所表現出的一切,都是由於抑鬱心理在作怪。

抑鬱心理是中學生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失調,是中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處於抑鬱狀態下的中學生,經常生活在緊張焦慮的心境之中。他們孤獨沉默,鬱鬱寡歡。對一切事物都缺乏興趣,對未來失去信心,一點細小的過失或缺點也會帶來無盡的懊悔,遇事總往壞處想,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是不幸的人,被別人遺棄的人。精神常常萎靡不振,表情冷漠,內心的孤獨痛苦輕易不向老師和同學訴說。在學習上,他們精力難以集中,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一般有較強的自尊心和成功的願望,但終因對挫折的忍耐力差,經不起失敗的打擊,常因考試的失敗而感到痛苦和恐懼。在人際交往上,由於他們不善於和同學交流,往往獨來獨往,孤獨無助。由於痛苦無人幫助排解,無形中又加重了抑鬱傾向。有嚴重抑鬱心理的學生,還會出現軀體化症狀,比如倦怠無力、食欲不振、胸悶、頭暈頭痛等,更嚴重者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1.中學生產生抑鬱的原因

(1)不健康的家庭環境許多心理研究表明,中學生抑鬱性格與家庭環境有著較大的關係。家庭環境不健康、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確等因素,對中學生的性格形成都會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另一種情況是,父母對孩子長期嬌慣,過於溺愛,凡事大包大攬,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從未經受過半點挫折。由於這種“小皇帝”式的家庭生活的影響,等到入學以後,其適應能力、人際交往等能力相對較差,由於短期內不能很好適應環境的變化,就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久之形成抑鬱的性格。

相對嬌慣的家庭而言,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厲,作風過於“專製”,或者家庭中長期存在不安定的因素。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表現得畏畏縮縮,多愁善感,膽怯抑鬱。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使他們不敢表現自己,從而使心理和性格都受到壓抑,逐漸變得憂愁、抑鬱。

(2)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中學生正處在一個身心劇烈變化的時期,自我意識發展還不完善,難以正確認識、評價自我和社會。他們腦海中往往存有許多不切合實際的幻想,一旦幻想和現實發生矛盾,便會產生挫折感。由於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就容易變得憂慮和苦悶。以人際交往為例,很多學生盲目自信,認為大家肯定都會喜歡自己;但稍遇拒絕就又盲目自卑。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使得中學生感到無法控製自己而產生焦慮與恐懼,從而產生自我封閉的抑鬱心理。

(3)缺乏正確的歸因對自己行為的歸因是中學生平衡心理的重要方法。按照歸因理論,人們一般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從兩個方麵進行歸因,即穩定性和內外因。許多中學生往往將自己的挫折歸為穩定的內因,總是抱怨自己“不行”,“沒能力”,“不如別人”,從而喪失信心和勇氣。

(4)人際交往的貧乏正常的人際交往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目前,許多中學生身受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他們的時間幾乎全用到繁重的學業上,無暇顧及同學間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學習競爭的巨大壓力,使他們始終處在緊張的狀態。生活的單調乏味,極容易誘發孤獨、寂寞、失落、無助的情緒,進一步導致抑鬱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