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園和天天住在一個軍區大院。初中畢業,他們共同被一所省重點中學錄取。由於學校離他們的家相當遠,騎車子就得40多分鍾。園園的父母很不放心,為了安全起見,上下學天天都邀著園園一起走。隨著接觸的增多,他們彼此了解,互相信任,成為無所不談的異性朋友。節假日他們常互相拜訪,交流各自班級、同學及學習的各種情況,家長對他們的交往也非常支持。
婷婷和流流的父母是大學同學,平時關係很好,兩家走動密切。因此,兩家的孩子自小就玩在一起。流流是男孩,長婷婷一歲,處處以大哥哥自居,事事讓著婷婷。盡管小學、初中、高中都不在一所學校,但他們往來頻繁,經常互相通報各學校的情況,互相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學習、生活上的難題。婷婷上的是重點高中,每次老師發了卷子和好的複習題,她都讓爸爸複印一份送給流流。兩人互相鞭策,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由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促使異性之間交往的因素很多,綜合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習因素
這是促進中學生異性交往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校、同年級、同班的異性同學,由於共同的學習願望、共同的目標和追求,自然走到一起。學習上互相幫助,工作上互相配合,信息上相互交流、溝通,從而建立起牢固而真摯的友誼。1996年陝西省高考文科狀元王淩同學對此深有體會:“想當年,我們幾位投緣人士在一起,相互切磋,交流得失,取長補短,互為師友,真是一生中值得紀念和發揚的東西。”
2.環境因素
由於家庭居住地比較近,或者就在同一條街道,同一個居民小區、同一所大院、甚至同一棟樓內,於是促成了部分異性同學的交往。如上麵提到的園園和天天。
3.家庭因素
由於父母或者祖父母之間的關係,給孩子們的交往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如上文的流流和婷婷。
4.社團因素
因為同時屬於某個社團的原因,比如興趣小組、話劇社、演講社、詩社、管弦樂隊、體操隊等,給男女同學的交往提供了機會。
王婧是位中學生記者,業餘時間到“紅蜻蜓”少年廣播電台主持節目,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同是中學生記者、另一位節目主持人李琦。倆人誌趣相投,話越說越投機,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倆人經常一起外出采訪,配合特別默契。他們合作的幾篇文章還在省、市獲得了一等獎。
5.補習班因素
現在社會上各種補習班多如牛毛,英語班、數學班、舞蹈班、象棋班、形體班、芭蕾班……家長掏錢讓孩子學習的同時,也為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男女中學生增加了交往的場所和機會。
6.偶然因素
一些特殊場合的接觸或意外的巧合,也會使異性同學之間建立聯係,產生交往。
小榮第一次踏進旱冰場,嚇得戰戰兢兢連路都不會走了!正在這時,一位十六七歲的男孩飛快滑了過來,小榮躲閃不及,被重重地撞到地上。那位男孩滿臉歉意地扶起她,連聲說:“對不起!”就這樣他倆認識了,並成為朋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偶然因素導致的異性交往,由於互相之間缺乏深入的了解,有時會產生不良後果,讓人後悔莫及。
“眼前的世界神奇美麗,腳下的道路春風萬裏;青春好年華充滿朝氣,青春好時光來的不容易,世上成功道路千萬條,全靠自己去努力。”不管是什麼因素走到一起,都應該慎重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