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蕭力對我說:“升入高中以後,學習上的競爭更加激烈了,但我的學習成績還比較讓我滿意。可是生活中總不是事事如意,也有一些苦衷。我覺得高中老師要求得太嚴格,老師越來越不理解我們。我們班主任才30多歲,可規矩特別多。學校規定早晨7點40分到校,可她要求我們7點鍾必須準時到。如果誰來晚了,就得罰站。課間操必須在五分鍾之內到達操場,否則就要挨批評。她還規定,男同學一律‘板寸’,女同學一律齊耳短發,而且不允許穿裙子。中午在教室隻能休息或做作業,不能大聲講話,更不能吵鬧。對班值日要求得也特別嚴,有一次我因為堵車沒能做值日,結果接連三天挨批評不說,還補做了一周值日……這樣的事還挺多,她真不理解我們的願望和要求!我們該怎麼辦?”
蕭力同學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從根本上來說,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學生自然是被管理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同時它也反映出中學生渴望獨立自主、不受約束的心聲。
隨著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不斷提高,他們越來越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要求發揮獨立性,要求個性發展。但是,由於中學生認識上的片麵性,有時還不能正確理解個人與集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往往把個人淩駕於集體之上。培根曾經說過:“秩序,隻有秩序才能產生自由。”卡萊爾也說:“不遵守規章製度的人,不能自由。”它告訴我們規章製度和自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自由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其實,作為班集體,任何活動都要受到紀律的約束,否則這個班集體就成為一盤散沙,成為無組織、無紀律的烏合之眾,“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隻有遵守紀律,才能使集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因此,麵臨嚴格的管理製度和嚴厲的班主任,同學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要提高自我認識
有的同學錯誤地認為,“自立自強”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受別人或集體的約束。結果有人在班裏打鬧嬉戲,有人在教室踢球玩耍,有人在樓道跳繩唱歌……嚴重影響同學的學習。一個人有主見當然是好事,但不能任性而盲目。凡事要考慮後果,不能隻從自己的好惡出發,要三思而後行。如果做事隻從主觀願望出發,那麼個人行為就會影響集體,甚至耽誤大事。
2.加強群體意識
群體是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標而結合在一起的集體,是社會協作的產物。一個人進入青年時期後,想過群體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人們的具體活動是通過群體交往而完成的,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群體。“群體精神”即集體主義精神,是一種美德。任何一個群體都有一定的活動目標,有共同的價值和規範——群體成員一致認為應當的行為標準。群體成員對社會現象、社會活動的一致看法和評價形成了群體價值。所以群體的每一個成員要有群體精神和群體意識,群體活動才能協調一致,才能實現其目標,因此,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應首先考慮集體利益。
3.委婉提出建議
一般情況下,老師提出的管理措施都有一定的依據,比如《中學生守則》,我們必須遵守。如果有些管理措施的確過於嚴格,可以向老師提出建議。值得說明的是,對班主任提要求時一定要把握好時機,注意場合和分寸。如果辦公室有太多的老師,或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最好不要直述己見。提要求要掌握好表達的技巧,陳述一定的理由。隻要把道理講清楚、講透徹,班主任是會理解並采取一定措施的。
記住這句老話:嚴師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