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大手拉小手,快樂父子倆(1 / 1)

“我父親是位軍人,打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他和媽媽就兩地分居。記憶中,他一年才能回來一次,以至於我都不認識他,不管他叫爸爸。我還悄悄地對媽媽講,這個人真討厭,老在咱家不走。媽媽笑得眼淚都出來了:傻孩子,他是你爸爸呀!初二那年,父親轉業回到了家,家裏一下子多了一個人,我感到特別不適應。當我和父親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我非常拘束,總是相對無言……”

“我很愛我的媽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和爸爸處不來。我心裏什麼道理都明白:他是給予我生命的父親,我應該尊重他、親近他,可我就是和他親熱不起來。放學後,爸爸見到我總是特別高興,甚至好幾次迎上來想親親我、摟摟我,我總是裝出無意的樣子躲閃開。爸爸顯然看出來了,他一句話也不說,隻是在那裏默默地喝酒。我心裏也很難受,可又沒有辦法……”

其實,上述兩位同學對父親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子女與父親的感情往往比不上與母親之間那樣來得自然和親切。這主要因為父親對子女愛的方式不同於母親。母愛永遠是一種無條件的關心與愛護,溫柔又細致,具體又耐心。母親對子女的愛近乎無原則,可以為子女犧牲自己的一切而在所不惜。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相對而言,他們更看重事業和自己的社會地位,加之他們恪守“嚴父”的教誨,感情一般含蓄不露,哪怕心裏燃燒的是一團火,表麵上也冷靜地像塊冰。其實,他們心裏是特別愛自己子女的,但是卻不善於將自己的親情與愛意通過明確的語言形式表示出來,容易讓子女誤會父親對自己不關心,從而使子女與父親產生隔閡。

但是,據社會學家研究發現,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智商高。因為母親多以溫柔、情感內斂的方式親近孩子;父親則傾向於孩子的玩耍、做體能活動,常引進新奇有趣令人興奮的動作遊戲。母親動輒限製孩子,不許做這做那,橫加幹涉;父親則不同,總是鼓勵孩子試試看,沒有那麼多的不允許。因此,父親對孩子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獨立感和自信心

子女往往視父親為“刺激、有趣、冒險的來源。”在與父親玩耍遊戲中,子女可以學會冒險和解決體能等問題,並能強化對外界的控製感,增強自信心。

2.社會應能力和適應性

常和父親在一起的孩子,社交能力較強,較易適應新環境。

3.心智發展

經常與感性且感情豐富的父親相處的孩子,其智力測驗的成績,比與冷淡、權威的父親相處的孩子智商高。對女孩子來說,如果父親常鼓勵女兒參與體能及競爭性的活動,女兒可能會取得較好的成績。

還有的專家研究發現,父親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跟母親長大的孩子一般內向、膽小,缺乏創新精神;而父親帶大的孩子則膽大、潑辣、外向,創造性強,心理承受能力強,耐挫能力強。魯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提倡創辦“父範學堂”,實際上就是提倡一種由父親參與加入之後更加理性的、更有利於提高孩子全麵素質的愛。我們需要父愛,我們呼喚父愛,父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

那麼,生活中如何和父親更好地交流、溝通呢?

如果從小和父親兩地分居,或者雖然生活在一起,但缺少情感的交流,就應該在今後的生活中努力加以彌補。首先在態度上接納父親。因為父親特別不容易,為了這個家,他們付出許多辛苦,應該得到子女應有的尊重。小傑的父親是位地質工作者,和第一位同學一樣,小傑是媽媽一手帶大的。15歲之前,他很少享受到父愛。後來,因為身體原因,他的父親調回本部。按說一家人好不容易團聚在一起,是件可喜可賀的事。但是小傑也是強烈的不適應。但他是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他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父親的不易。於是,找了個父親“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和父親暢談了大半天。而且重點談了自己的弱點和毛病,並懇求父親監督他改正。父親自然非常高興,他知道了兒子對他的態度。隨著了解的進一步加深。父子倆的感情也越來越好。媽媽常常故意說,“我都吃醋了,小傑你真是個小叛徒!”後來小傑自豪地對我說,“我有一個特棒的爸爸,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獲得老爸一句獎賞:兒子,好樣的!”

因此,作為中學生,要尊重父親,盡可能關心、愛護父親,比如抽時間陪父親散散步,看看電影,侃侃球,談談他的過去,他的工作,他對生活的見解……甚至是父親的煩惱。可能的話,幫助父親出出主意,想想辦法,替他分擔痛苦,排憂解難,減輕他的心理負擔。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不能選擇父親。不論是什麼樣的父親,理想也好,不理想也好,但終歸是給我們帶來生命的人。我們都要懷著一顆謙卑的心,去愛他。愛父親,也就等於愛母親,就等於愛自己。

和父親交個朋友吧,“大手牽小手,走路不怕滑……”因為我們是“快樂的父子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