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的路上,三個女孩兒和一個男孩兒不知怎的就聊起了他們的父母。
——嗨,別提我老媽多神經了。咱們班男生打個電話,她就故意找個借口賴在我屋裏不走,盡管身子背著我,可耳朵支得老高,使勁兒聽。我特別來氣,故意捂得緊緊的,就是不讓她聽見!急得她什麼似的。
——我媽也那樣!他們是同齡人,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老頑固!昨天我告訴她咱們班要舉辦足球聯賽。她立刻說,你一個女孩子,少摻和事兒,尤其是別和那些男孩子攪和到一起。學習好才是真格的。
——你們還都是媽媽!我家是爸爸!我爸更是不折不扣的“花崗岩”腦袋。動不動就是他們那時候。他也不想想,世界都進入21世紀了,還抱著過去的老黃曆不放。
——別提了,我在家裏的日子也不好過。我想買個名牌運動衣,父母就開始叨叨,什麼名牌不名牌的,穿在身上不都一樣?純粹是騙你們這幫小孩子的錢!再說,你一個小子家,臭美什麼?我們那時候,過年也沒有新衣服穿,更別說什麼牌。穿個“的確良”就美氣地找不著北。你們呀,太忘本!
最後,四個人無可奈何地說:“這就是代溝呀。”
像上麵類似這樣的議論,在中學生之間是常有的事。由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市場經濟的衝擊,新老兩代人由於年齡、經曆、經驗、思維等的不同,必然在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等方麵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即所謂的“代溝”。
1.思想上
現在中學生的父母均出生在四五十年代,從小所受的是傳統的教育,因此思想比較穩定,趨於保守。而當今中學生由於受西方文化的衝擊,思想開放,勇於創新,但有時又難免偏激。比如一名女中學生把頭發染成黃色,而且紮了耳朵眼兒,穿著“恨天高”鞋招遙過市,把她那在某機關當黨委書記的爸爸氣得直搖頭、歎氣。
2.政治上
家長都希望孩子政治上要求進步,中學階段入團,高中階段爭取入黨,將來哪個大學都願意要;而許多中學生對政治不感興趣,認為“沒用”、“入不入團(黨)無所謂”,“入了更麻煩,還要交團費。”
3.思維上
家長習慣直線思維,總是習慣與自己的經曆比,即縱向比較。比如,一家長對孩子說:“你現在多幸福呀,還不好好學習,我那時候每天帶兩窩頭,一塊鹹菜,點著煤油燈一學就半夜!”,因此也容易知足。而中學生的思維則是多元化的,習慣發散思維,喜歡進行橫向比較,特別是條件比自己優越的同齡人,“我有什麼呀?不就一破隨身聽嗎?人家某某光高級隨身聽就三個!家裏還有DVD、電腦、傳真機!”“咱家住的什麼破房子?某某家光客廳就比咱家大得多!”
4.行為上
家長往往喜歡維持原有的行為準則,不願變動,處事謹慎、冷靜、多為別人著想。而中學生則喜歡冒險,反應快,變化快,不拘泥於形式,不局限於傳統,比較隨心所欲。社會上流行什麼,肯定很快就能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比如很多中學生說話港、台電視劇腔很濃,動輒“哇塞!”“帥呆了!”“酷斃了!”等等很“潮”的話。
“代溝”的存在給中學生與家長的交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因此要設法以防止、縮小或消除這種差異,這需要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麵,父母對子女要寬容,要理解他們,了解青少年心理、生理發育的特點,及時進行正確的疏導。另一方麵,中學生也要加強對父母的理解和體諒,多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多點責任感,讓父母放心。隻要雙方采取積極配合的態度,互相尊重,相互容忍,加強交流與溝通,就可以填平那條無形的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