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千萬次地說(1 / 1)

“我媽媽一件事兒能說上八遍,甚至半夜做夢也要嘮叨幾句!”

“我都懷疑我媽到了更年期,要不怎麼那麼嘮叨。”

“人家都是媽媽嘮叨,我家邪門兒了。媽媽難得說幾句話,爸爸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煩死人。”

由此看來,父母愛“嘮叨”已成為一大“風景”。父母對孩子不放心,總怕一時考慮不周,結果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於是,同樣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千遍萬遍也不厭倦”,讓孩子覺得特別反感和無奈。子女的不耐煩,又直接導致父母的不滿,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如何對待父母的嘮叨呢?

1.正確認識“嘮叨”

每一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極大的希望,他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因此,他們對孩子要求比較多,他們特別希望能把自己知道的東西一下子全告訴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不管孩子是否能夠接受,隻想把自己心中的話一吐為快。所以,孩子應正確對待父母的內容,這些聽似“嘮叨”的話,大概可以使自己少走許多冤枉路,聽一聽,可以使自己獲益匪淺,如果真有無意義的“嘮叨”,我們也可以做到左耳進,右耳出嘛。

2.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有些同學也說,知道父母說得對,但從感情上講總不想接受。的確,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學生,情緒波動大,自我控製能力弱。但這種控製能力是在生活中磨煉出來的,如果什麼事情都從感情出發,由著情緒走,那麼到將來很可能自我約束能力越來越差,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成為情緒的奴隸,受情緒左右。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成為無目的無方向的行為,也就與動物的本能行為沒有什麼區別了。

3.客觀看待自我

要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的一些變化。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小的時候,每天上學前,媽媽都要叮囑幾句,“過馬路要小心點兒”,“騎車子別太快”,“別忘了喝水”。我們聽了,心裏非常高興,感到自己特別幸福,有一個愛自己的媽媽。可是同樣的話,當我們長大之後,就不願意聽了,認為麻煩、嘮叨。從某種意義上講,媽媽沒有變,隻是我們的心情變了,我們自認為自己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所以才會產生厭煩的情緒。這也是青春期特殊的變化。過了這一段時間,就會有所好轉。

4.對父母多點理解

我們都希望父母理解自己,可是你反過來想過沒有,你對父母了解嗎?你主動去理解父母了嗎?你對父母理解有多少?你明白成人的心理嗎?即將進入更年期的父母往往在心理上表現出容易激動、愛發脾氣、多愁善感、愛嘮叨的特征。他們特別希望自己的子女尊重自己,理解自己,安慰自己。同時,又把全部的愛傾注在我們身上,寄托了全部的希望,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總是擔心自己的子女,生怕孩子吃虧、上當、走彎路,因此在語言上難免有武嗦、重複的時候。如果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就可以完全理解他們的一片苦心。再者,誰都有父母,將來自己也有做父母的那一天,到那時,你就會更加深刻理解父母的心情,或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比你的父母還要嘮叨十倍!

另外,還有輕鬆對待父母嘮叨的好辦法。比如,想一想沒有父母的孩子花錢也聽不到這等“福音”;把你的零食給父母,“堵”住他們的嘴;悄悄地告訴父母嘮叨會嚴重影響你的學習;找一篇好文章讓愛嘮叨的父母天天“嘮叨”出來,提高你文學水平的同時,說不定有一天文壇就會殺出你父母這樣的老“黑馬”。

總之,麵對愛“嘮叨”的父母,首先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其次要善於體諒父母,正確對待父母的“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