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星期天給我買雙耐克鞋,我們班幾乎所有的男生都有。”兒子用命令的口氣對媽媽說。
“你怎麼老在穿衣打扮上和別人攀比?你怎麼不說誰學習好,你得好好向人家學習?”媽媽不高興地說。
“行了,行了,你不就是怕花錢嗎?真是個守財奴!”兒子不屑地說。
媽媽一聽頓時來了氣,“你這個沒良心的東西!光你上這所學校我就掏了三萬,我為你怕花過錢嗎?我是討厭你和別人攀比。”
“好了,沒鞋我不去上學,打工還你的錢總行了吧?”
於是,母子倆之間的爭吵爆發了。
很多中學生有一種錯誤的感覺,認為父母頑固不化,甚至個別了解心理學知識的同學冠之為“偏執性人格”,更有同學指責父母為“更年期綜合征”。因為在他們麵前,我們永遠沒有發言權。不是“小孩子知道什麼,”就是“不關你的事,一邊玩兒去”,要不“大人的事兒,不要瞎摻和。”結果使我們感到委屈、痛苦,甚至反感。一位同學苦惱地對我說:“我都十八歲了,可他們根本不相信我,有時爸爸、媽媽在一起講話,我一走近,他們就立刻打住,什麼也不說。我一問,父母就說,管好你的學習就行了,弄得我很生氣、別扭,好像我和他們不是一家人。”
可以說,家庭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舉不勝舉。兩代人之間意見不統一是極為正常的事,要麵對現實,承認它的存在。然後想辦法解決。
那麼,如何說服父母呢?
1.語氣要平和
幾乎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把“我需要”掛在嘴邊。一位母親對我講:“孩子總認為我們不通情達理。其實,對於那些合理的要求,我都盡可能滿足他。但是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得好好說,如果用不容商量的語氣命令家長,再合理的理由也打動不了我。因為家長不欠你的。”這位家長可以說說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對於父母而言,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還要為孩子操心,特別不容易。子女一定要理解、體諒,比如上述的兒子完全可以這樣說:“媽媽,我知道家裏為我上學已經花費了不少錢,說心裏話,我真不想讓您再為我花錢,可是我們班要和別的班比賽足球,大家為了統一都買那個牌子的鞋。這個月的零花錢我不要了。我以後好好學習,不讓您為我操心。”這樣心平氣和,語言懇切,理由充分,即使父母辦起來有一定難度,他們也會盡可能給你一個肯定的答複。
小夏要和幾名同學去春遊。媽媽一聽就急了,說什麼也不放行。“你沒看報紙嗎?有的學生春遊翻船淹死了;有的爬山摔死了;有的讓車撞死了!你給我老實在家呆著,哪兒也不許去。”小夏一聽也有些上火,“你想憋死我呀?”轉念一想,她立刻理解了媽媽的心,於是她走過去,摟住媽媽的脖子,“媽媽,我不是小孩子啦!我會注意安全的,再說你也不能跟我一輩子,自己的路還得自己走,你還不如早點讓我經風雨、見世麵呢!”於是媽媽開了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