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對音樂教師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1 / 3)

音樂教師的素質修養包括很多方麵,概括起來比較重要的有高尚的職業理想、現代的教育觀念、良好的專業技能、創造性的教學能力、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等方麵。其中現代教育觀念問題對係統教學設計來說尤為重要。

一、新課程對音樂教師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自20世紀初我國在中小學正式開設音樂課以來,受到國外音樂教育思想和教學法的影響,以及各種曆史原因,一直注重音樂知識和技能,包括音樂教師在師範院校的培養也過多強調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課程外延的擴大,賦予教學以新的涵義。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把教材及教學參考書視為課程主要內容,而新課程除了教材及教學參考書以外,還把教師個人知識與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作為課程授受知識,特別注重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課程結構從強調教材的單一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因素的整合。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環境”,是四因素持續交互的動態情境。新課程使課堂教學具有多樣性、變動性和複雜性,教師有了更多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因素的不確定性使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極大的發揮空間,表現為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更為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因此,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而且需要持續的知識更新;不僅要具備音樂教學必備的專業技能,還須不斷提高音樂教育理論水平。

(一)廣博的知識儲備,持續的知識更新

當今知識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知識的一體化,作為音樂教師僅有專業知識顯然是不夠的。《新課標》提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所以,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必須知識廣博、視野開闊、博學多才,又要學有專長、學有專攻,同時打破自身封閉的知識結構,不斷補充更新新知識,使自己的知識係統具有開放型、主動性。

新課程要求音樂教師在知識結構合理的前提下,一是廣博,二是更新。廣博的涵義是: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知識,如音樂基礎理論(基本樂理、藝術概論、音樂簡史等)、音樂技術理論(和聲、複調、曲式、作曲法、配器法等)、音樂教育理論(音樂教學法、音樂教學論、音樂教育學等),還要具備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如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學、美學、審美教育學等。廣博的知識儲備可以使音樂教師的文化底蘊豐厚起來,藝術視野更加開闊,有利於音樂新課程的教學,知識越豐富,有效知識量就越大。更新是要求音樂教師不斷學習和持續發展,通過學習不斷吸收新的信息與新的知識,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新自己的知識積累,以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需要,適應音樂新課程對音樂教師的新要求。

(二)不斷提高音樂教育理論水平,具有前瞻的教學理念

音樂教育理論是指導音樂教育改革的基礎,亦是指導音樂教學的基礎。新型音樂教師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走出“隻重實踐,不重理論”的誤區,向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研究型教師發展。音樂教師學習理論不僅可以樹立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現代音樂教育觀念,而且能夠運用音樂教育理論有效地解決音樂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音樂新課程教學因素的多樣性要求音樂教師思想開放,及時掌握國際、國內音樂教育的最新理論和最新動向,並吸收、消化、運用於音樂教育實踐。因此,不斷學習與積極探索在音樂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以指導音樂教學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同時對提高音樂教師的理論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理念是人們對教育實踐及其教育觀念的理性構建。教育理念來源於教育實踐,又指導教育實踐。《課程標準》的實施首先是一場教學觀念的變革,作為一線的廣大音樂教師,應該成為《課程標準》的實踐者。教師首先要全麵了解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其次要對課程改革產生認同感,並主動思考與課程改革相關的問題;第三要挖掘以往教育教學中新課程目標一致的經驗與做法,予以借鑒;第四要增強投身課程改革的熱情與信心,積極投身課改實踐。

(三)具備音樂教學必備的專業技能

我們說目前存在的“重技能提高,輕理論學習”的傾向,並非要降低目前音樂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相反,音樂作為一門技能性較強的學科,音樂教師必須要有更加過硬的音樂專業技能,但是必須指出,《課程標準》已經改變了原先以“唱歌、音樂知識和音樂欣賞”為主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提出了以“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為主的內容標準。所以,就專業技能而言,要有以下幾點:

1.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樂教師的重要基本功,自然流暢、富有音樂表現力的演唱是一個優秀音樂教師的基本條件之一。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以充滿激情的範唱讓學生體驗歌曲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富有個性地理解和表現歌曲的情感,使他們逐步學會運用音樂的各種表情手段,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及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伴奏樂器來表達歌曲的意境,幫助並引導學生自信、大方自然、富有表現力地歌唱。

2.樂器演奏技能

樂器演奏技能也是音樂教師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其中,鋼琴是音樂教學的首選樂器,音樂教師應具備基本的彈奏能力,能夠根據歌曲旋律、曲式風格與情緒要求,正確選擇和編配伴奏,不斷提高即興伴奏的能力,為創造性地音樂教學活動服務。此外,還應掌握其他一些樂器(如手風琴、電子琴以及中外管弦樂器等)的基本演奏方法或了解其性能,以保障音樂教學和音樂課外活動的需要。很多中小學都設有管樂隊、民樂隊等,音樂教師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器樂演奏嚐試和組織排練的相關知識,才能夠勝任中小學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外活動。

3.識讀樂譜技能

能夠較熟練的識讀樂譜是對音樂教師的基本要求。雖然音樂新課程的內容標準對識譜教學作了新的規定,降低了識譜教學和音樂基礎知識與音樂基本技能的難度,但這並不等於對音樂教師識譜技能要求的降低。相反,音樂新課程要求音樂教師不但要提高識讀樂譜水平,而且更要提高識譜教學水平。例如,在識讀樂譜教學中,正確處理識讀樂譜與音樂審美的關係,有效地發揮樂譜的工具作用,避免理性傳授、機械記憶的教學形式,將識讀樂譜與音樂實踐活動、音樂審美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識讀與運用樂譜,在音樂美的感受中提高識讀樂譜的能力。

4.創作技能

音樂新課程增加了“創造”的教學領域,這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創造”是指在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作音樂的活動,包括了一切創造性音樂活動(即興音樂表演、自製簡易樂器、編配伴奏音型、簡單的歌曲創作等)。新課程對音樂教師不僅提出了音樂創作技能方麵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於各個教學領域。同一個聽賞,可能會有多種理解;同一首歌曲,可能會有多種演唱。教師應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造性活動,要善於用新觀點、新方法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創造,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對創作技能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在作曲方麵,更多地體現為音樂創造活動。

5.指揮技能

指揮技能是音樂教師必備的音樂技能,包括合唱指揮與樂隊指揮。合唱是音樂教學中的常見形式,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都很普遍。隨著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的各種樂隊日益增多,並越來越受到重視,對校園文化的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不斷提高指揮技能,以適應音樂教學和學校音樂團隊活動的需要,已是音樂教師的努力方向之一。

二、新課程對音樂教師素質及修養的要求

1.良好的職業道德

新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尊重學生人格,培養身體強健、心理健康、知識豐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來說就好比絲絲春雨,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每一位教師都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應當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有著強烈的教育事業心和使命感;更應當具有熱愛學生的深厚情感。

(1)熱愛音樂教育事業的精神品質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要熱愛音樂,對音樂有一種特殊的感知,唱歌要有飽滿的情緒,欣賞要有濃厚的興趣,隻有教師本深受感動,才能引導學生受到感染,進而達到教學目的;其次,要熱愛音樂教育事業,著名音樂教育家繆裴言,雖然未接受過係統的音樂教育,但卻非常熱愛和喜歡音樂教育事業。他在音樂教育研究方麵取得了很多成果,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些都源於他對音樂教育研究的不懈努力,緣於他對教育事業的畢生追求。實踐表明,許多教師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是因為他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願意為下一代的成長奉獻自己的畢生精力,不畏艱辛,不計得失,勤於耕耘,因此成績卓著,受到人們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熱愛他所從事的事業,缺乏對事業的責任感,那麼他就失去了動力,也不可能勝任培育下一代的責任。

(2)熱愛學生的深厚情感

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教師隻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師隻有以自己的愛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才能搭起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梁。當然,這種愛並不是順從、溺愛,教師的愛體現在公平對待每個學生,體現在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信任、尊重、期望和正確的評價上,它要求教師徹底拋棄隻教書不教人,以師為中心的舊觀念,而必須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思想。

所以,音樂教師要熱愛音樂、熱愛音樂教育事業和熱愛學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迅速進入角色,發揮最大的創造力,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愛學和會學的能力。

(3)良好的道德修養

教師勞動的主要手段是“言傳身教”,示範性極強。對於可塑性,模仿性很強的青少年起著直接的影響和熏陶作用,決定了教師在思想、品德和作風上必須成為學生的表率。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教師隻有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才能確立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該首先做到。我國曆史上許多著名教育家都主張和倡導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而且身體力行。春秋時期偉大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西漢時期教育家董仲舒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師應以身作則”,“以教人者教己”。教師隻有自己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力地說服學生,感染學生。否則,教師不僅喪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資格。

2.崇高的敬業精神

教育的過程是以人塑造人的過程,是以優良的職業風範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的過程。教師的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有其特殊性。因為教師職業是“塑造人”的工程,因此,在敬業精神上要求有更高的標準。

敬業是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工作發自內心的尊重。教師應該首先對自己的職業有清晰而獨特的認識和了解,懷有強烈的使命感,才能建立起堅定的職業信念,才能對社會上的各種評價作出正確、理性的判斷。

敬業首先表現為對職業的熱愛,教師隻有真正地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才能投入教學工作,才能全心全意地引領學生不斷地學習、探索、研究、創新。教育工作是非常細致、艱巨和複雜的,教師所付出的勞動,是量化手段和指標所無法衡量的。教師要盡可能地淡化功利思想,一切以育人為上。

教師的敬業精神不僅表現在對教學工作的恪盡職守,以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以尊重、信任的態度關懷學生,而且表現在對教育事業的孜孜追求和不斷完善上。現代社會的教師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師奉獻自己的同時,更要不斷地汲取,不斷地超越自我,勇於創新與創造,鍥而不舍地追求新知,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科學施教,開闊視野。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逐步完善自我,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3.優良的職業風範

教師的職業帶有表率的特征。學生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標誌著漫長的師生生活、學校生活的開始。學校生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言行既能激發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也能熄滅學生追求理想的火花。教師切不可輕視自己的品德與言行,而應時刻用“處處是楷模,事事皆表率”來要求自己,以自身的品行影響、教育學生。教師不僅要學識廣博、精通業務,而且要寬厚、仁慈,對學生有耐心,能溫和、親切、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名現代社會的音樂教師,既要做學生學業上的老師,又應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朋友。

中國民眾更看重教師的知識、觀念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更看重教師言傳角色的發揮。而美國民眾更看重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師的人格,更強調教師用能力培養能力、用品德塑造品德、用人格感化人格的身教。

從中美兩國學生及民眾心目中的好教師素質比較中看,師範教育及教師在職培訓應兼顧到教師的四大方麵的素質,即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品德素質、人格素質。優秀的教師不僅僅重視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職業道德、完善的人格是更根本、更具有決定性的素質。

三、思想修養與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