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既然是外祖母親自教的人,哪裏有笨的?
快到中午的時候,董謙和董涓親自前來,似乎料到了季家不可能將季詩音放出,讓她去太師府。
不顧季家家丁、護院阻攔,三位舅舅和表哥再次來到季詩音小院。
董家帶了人,守在院外,和季家的上百人對峙。
元子和杏仁本準備守在院外,卻聽季詩音道,“你們進來一起聽。”
兩人是董府的人,董謙等人自然信得過,沒有異議。
董謙言簡意賅,說已將季詩音的話帶給母親,老夫人讓老大代問一句,季詩音打算如何在江州過活,如何幫助世子。
“開飯館!”
季詩音的說辭,有十分有利的條件。
雖然生長在寺廟,但萬福寺沒有對其嚴格約束,不能吃肉。
到底是小孩子長身體,應該是太師府提前與方丈進行了溝通,隻要不在寺廟內吃肉就行。
因此,三個舅舅和姨母輪流安排人,給原主送魚蝦肉類吃食,都送到寺廟外的後山,讓原主主仆三人吃完再回寺廟。
若不是大齊孝道大於山,太師府沒法將人帶走,何至於這麼麻煩。
但小孩子總有嘴饞的時候,舅舅們和姨母送的肉食,隻能當場吃完,沒辦法帶進寺廟。
其他想吃肉的時間,原主就帶元子和杏仁,但後山製作陷阱,逮了兔子、刺蝟、山雞等,就地宰殺吃完才回寺廟。
太師府自然聽聞,大舅讓人送來彈弓和小弓箭,二舅讓人送來調料和植物油,三舅更絕,親自來教箭術和彈弓。
若是姨母和表哥來,還能帶些精巧的工具,例如袖箭等。
十餘年下來,原主主仆三人的彈弓和箭術,練得出神入化。
原主廚藝也進步不小,每次三舅來教課,原主主仆將獵物或燉或烤,三舅心滿意足離開……
而每次,表哥都舍不得走,小時候想念小表妹的烤野雞,幾次饞哭。
野物不能帶進寺廟,鮮肉也不好存放,如果獵物多,原主就帶著元子和杏仁,將鹿肉、雞肉熏成肉幹,存放在石縫底下,等下次舅舅們、姨母來,讓他們帶回去和外祖們一起品嚐。
正因為原處懂感恩、知好歹,所以外祖母家的親戚們才會對她視如己出,掛在心上。
在寺廟師傅們的幫助下,原主學會了認草藥和野菜。閑暇之餘,將挖的野菜製作成醬菜,十分受方丈和小沙彌們的喜歡,就著饅頭和米湯,吃的嘎嘎香。
這些是可以帶進寺廟的,所以原主主仆多做了許多,大大方方讓舅舅們、姨母帶回去,俘獲了太師府和徐府上上下下的味蕾和心。
而前世,季詩音為了執行某次任務,潛伏到喜歡中式菜肴的外國官員家中,苦練了三個月,擠掉了原聘用廚師,足以證明她的學習能力和廚藝。
還有空間,以及眼花繚亂,比這個時代更為豐富的食材、調料和工具,不發財,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