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認識情緒:別讓情緒左右你(1 / 1)

我們通常所說的情緒,是指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行動的傾向性。情緒的主要特征有:無所謂對錯,常常是短暫的;可以積累,易誇大其詞;會影響行為,也可以經疏導而加速消散。《牛津英語辭典》裏將情緒定義為:“任何心理、感覺、感情的機動或騷動;泛指所有激烈或興奮的心理狀態。”

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即當外界刺激引起身體上的變化時,我們對這些變化的知覺便是情緒。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並不是因為愁了才哭、生氣了才吵、怕了才發抖,恰恰相反,人是因為哭了才愁、因為吵了才生氣、因為發抖了才害怕。

美國心理學家普拉切克將情緒分為了八種類型,即憤怒、悲傷、恐懼、快樂、愛意、驚訝、厭惡、羞恥。而每一類情緒又分為四種強弱不等的情緒:1.憤怒:委屈,生氣,敵意,憎恨;2.悲傷:沮喪,抑鬱,絕望,痛苦;3.恐懼:緊張,擔心,迷惑,慌亂;4.快樂:輕鬆,滿足,得意,興奮;5.愛意:友善,信賴,親密,癡心;6.驚訝:好奇,羞怯,震驚,駭異;7.厭惡:不悅,排拒,輕蔑,棄絕;8.羞恥:懊惱,難堪,自憐,愧疚。

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它的分類多,且強弱不同。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早在兩千年前,就有“哀樂失時,殃咎必至”的記載,開始認識到情緒與健康的關係。現代醫學證明,保持輕鬆的情緒或許勝過任何靈丹妙藥。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對500名男子進行長達18~20年的追蹤調查,最近得出結論:經常處於高度精神緊張狀態的中年男子,患高血壓的可能性比情緒輕鬆的男子高了整整一倍。

中國醫學認為,情緒變化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麵都有重要的作用,把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稱為“七情”,認為七情太過會引起疾病。《內經》中提到“形與神俱,乃成為人,如形與神離,則形骸獨居而終”,並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記載。因此,情緒與健康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隻有隨時保持樂觀的情緒,才能夠使健康得以保證,唯有身體健康,才能夠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才能夠快樂地去生活。

一個人身體健康,往往表現為精力充沛、心情開朗。倘若長期疾病纏身,則容易引起憂鬱情緒。

那麼,如何保持健康樂觀的情緒呢?

1.培養幽默感

研究發現,在問題麵前,經常運用幽默作為應對機製的人,健康問題就比較少;而運用哭喊作為應對機製的人,健康問題相對要多很多。

2.增加愉快的生活體驗

增加令人愉快的體驗,可以減弱消極情緒狀態,而提高A型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反應能力。這樣,即使偶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至於發生過於強烈的情緒反應。

3.使情緒獲得適當表現的機會

情緒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對起伏的情緒不必也不可能一概予以抑製,而應選擇適當的方式,如運動、旅遊、傾訴等,給情緒適當的發泄機會。有機會傾訴自己的痛苦並得到他人的安慰,能夠極大地改善健康功能,增強免疫係統功能。

4.學習從光明的一麵去看待事物

很多從表麵看令人生氣或悲傷的事件,如果換一個角度、用另外一種眼光去看,常常可發現一些正麵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5.要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

有了自己的事業和追求,並積極地為之奮鬥,人就會體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進而產生積極的情緒。

6.積極參與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又會使人們更積極地與人交往,更好地適應環境、應對突發事件,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7.對問題當機立斷

猶豫不決會引起不良情緒,損害身心健康。因此不要太過追求完美,寧可偶爾出些小錯,也不要為一些問題左思右想。

心理學小貼士

體育和運動可以增進人體的健康和人的樂觀情緒,而樂觀情緒卻是長壽的一項必要條件。——勒柏辛斯·卡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