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父母會聽,孩子才會說(1 / 2)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很不重視聆聽孩子的心聲,總以長者的眼光輕視小孩子,擺家長的威嚴,知道孩子有什麼過失,不是板著麵孔嗬斥、諷刺、挖苦,就是生硬地向孩子灌輸大道理,甚至使孩子身心受到壓抑,使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代溝”愈來愈深,這樣家長就很難把握孩子的心理。

優秀的家長總是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平等地和孩子說話。我覺得這樣做,不但能使孩子在心理上獲得一種信任和尊重感,而且也能夠使孩子從小練就一種口頭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聆聽是表示關懷的一種方式,可以使親子間形成良好的關係,並建立友誼。而學會聆聽也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應該引起父母的重視。

這是一個在網絡上流傳的故事,一個觸動了很多讀者的故事,一個關於讓孩子把話說完的故事: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裏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兒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親有多麼的失望。她本想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

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的童真:“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

我相信很多家長在看完這個故事後,會有感觸,會有動容,會有檢討,會有悔意,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比不上一個小小的改變,改變自己常常不讓孩子把話說完的習慣,也給自己一個聆聽孩子心聲的機會。

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孩子在餐桌上不宜多說話,但其實不是這樣的。當孩子興致勃勃地說著話,父母卻斥責他要好好吃飯,此時的孩子有多掃興啊。即使是大人,如果受到這樣的對待,也會感到自己不受重視而備感失落。

9歲的女兒放學回家,在飯桌上和父母說起班上的一個男生是如何的惱人。對女兒的滔滔不絕,母親始終麵帶微笑,耐心聆聽女兒的牢騷。女兒說得很盡興,父親則越來越不耐煩了,後來終於忍無可忍地發火了。他大聲命女兒閉嘴,責備她總是看別人的缺點,覺得這點小事沒完沒了說個不停,讓人心煩。在父親的責罵中,女兒的眼裏泛起了淚花,委屈地看著父親,閉上了小嘴。

這樣類似的事情,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上例中的母親與父親表現出來的是兩種不同的聆聽態度:耐心聆聽與粗暴幹涉。很多時候,在孩子和我們說話時,父母往往過於看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當話被父母打斷時,他們感到的是父母的強勢和不重視。慢慢地,孩子學會了把自己的秘密藏在心底,不願意再與父母進行對話交流了。很多孩子吃穿不少,父母家人也盡可能地滿足其物質需要,可是孩子仍然感覺不到家的溫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家裏說話沒有人聆聽,或者家人根本不給孩子說話表達的機會。於是,在許許多多的家庭中出現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彼此明明想表達的是愛,結果說出來的卻全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