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人才市場,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競爭”,求職有多難。不論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久經職場的老手,麵對浩浩蕩蕩的求職大軍,很多人就是在這裏被嗆了幾口水,也因此而沒有了底氣。所以,求職者隻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求職心理,才能增加成功的籌碼;隻有走出潛在的心理誤區,才能在求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隻要留心,在人才市場的招聘中就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無論是剛跨出校門的學生,還是久經磨煉的職場人士,即使自己已經具備了做某份工作的能力,但還是有所畏懼,總感覺自己還差一大截,怕人家看不上自己,從而喪失機會,導致求職的失敗。
楊傑在大學時是學校的學生會幹部,很有能力和想法,但讓人不解的是,畢業後他的想法就是先找個工作能糊口再說。所以在求職過程中,他盯著的僅僅是那些規模很小的公司,職位也是最低的,稍大一點的他連看都不敢看。對此,家人和同學都為他感到惋惜。
後來,他的家人帶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做了一個科學家曾經做過的實驗,實驗是這樣的。
把一隻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裏,跳蚤立刻跳出了杯子。再重複結果還是一樣。
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可以達到它身體長度的400倍左右,所以說跳蚤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
接著,把這隻跳蚤再次放進玻璃杯裏,不過這次同時在杯子上扣一個玻璃蓋,隻聽一聲悶響,跳蚤狠狠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非常不解,但是它還是繼續跳,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而一次次被撞,使跳蚤終於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會兒呢,觀察發現跳蚤再也不會撞擊到這個蓋子上了。一個小時後,實驗者把蓋子輕輕移開,但跳蚤並不知道蓋子已經不在了,它還是在原來的那個高度上不停地跳。一天以後發現,這隻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杯子裏跳著——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
其實,求職者的心理和這隻跳蚤也很相像,在求職路上,求職者就像玻璃杯裏的跳蚤,不斷地想跳出杯子,以取得成功。但人才市場的殘酷是盡人皆知的,求職不可能一帆風順,遭受挫折是常有的事。幾次求職失敗以後,他們便不再像以前那樣信心十足了,而是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個層次的工作。麵對失敗,他們不是鍥而不舍地去追求理想中的工作,而是逐步降低求職的標準。即使成功的界限已經降低了,但他們也不敢跳到那個高度了。人們往往因為害怕達不到成功高度的限製,而甘願忍受失敗者的生活。
作為局外人,我們清楚地知道,跳蚤是完全可以跳出這個杯子的,但在一次次的“撞壁”之後,它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那就是它永遠也跳不出這個杯子的。即使它有這個實力跳出去。那麼應如何來激發它跳出去呢?實驗者重重敲擊了一下桌麵,跳蚤受驚後,會“嘣”的一下跳出杯子,然後逃之夭夭。這就是兵法上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實際上,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也是這樣的。在求職路上,許多求職者在經曆了很多次失敗之後,就根本不敢再想著成功了,因為他們就像那隻跳蚤一樣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他時刻暗示自己:得到這個職位是不可能的,這家公司根本看不上我,等等。
楊傑終於下定決心要去上海找工作了。家人趕緊動用關係把他推薦給了一家藝術公司,並根據他的專長和優勢推薦他擔任策劃總監。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楊傑完全可以得到這份工作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麵試時他的心理又出問題了,麵對公司副總,他竟然滿臉通紅,說話結結巴巴,還說自己沒有工作經驗,更別提這麼大的公司了。他主動放棄了麵試。
這次麵試失敗後,楊傑又往幾家大公司投去了簡曆,但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後來,他索性直接去見公司的人事部經理。但去了幾家後,仍然是“高不成低不就”。無奈之餘,他又打電話給原先的那家大公司要求麵試,這次他鼓起了勇氣,很有信心地和公司副總麵談,談話很順利。
可想而知,楊傑終於成了公司的策劃總監,而且表現優異。
溫馨提示
心理專家認為,在求職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個“心理製高點”的問題,在它麵前,很多人望而卻步了,所以沒有成功;而有些人卻奮而起跳,終於跳過標準,所以成功了。麵對“心理製高點”,一定要敢於跨越,才能拓寬求職空間和加大成功概率。
求職妙招
1.正確對待失敗
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由於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求職失敗是常有的事,但遺憾的是往往出現惡性循環,失敗導致自卑,自卑引起失敗。要知道,在漫長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敗倒是必然會發生的,對此持平常之心,就不會在感情上產生很大的波動。英國著名教授湯姆遜在總結自己工作成功的經驗時,把它概括為兩個字,那就是“失敗”。
2.積極與他人交往
自卑者多數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當積極地與他人交往時,注意力就會被他人吸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心理活動就不會再僅僅局限於個人的小圈子裏,心情自然會變得開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