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北京市僑彙收入下降情況與建議
僑彙是指居住在境外的僑胞,將從事各種職業的勞動所得彙入國內,用以贍養國內親屬的彙款。國家僑彙收入主要1是指將國外彙給國內居民的外彙,按國家公布的外彙牌價通過銀行賣給國家、領取僑彙券的實際外幣金額,是國家非貿易外彙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調查情況,現將本市僑彙收入情況作一分析。
(一)
國家對僑彙一貫實行保護政策,早在五十年代就頒布《關於貫徹保護僑彙政策的命令》,六十年代又進一步實行了僑彙物資供應政策。“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了僑彙物資供應。但從1978年起,國家又恢複了僑彙物資供應和僑彙留.成,對僑彙實行優惠政策。僑彙兌付人民幣後,每100充人民幣,國家發給25張工業品券和副食券,20斤僑彙糧票,1.5斤僑彙油票。僑眷憑券可以在僑彙商店選購價格優惠的緊俏商品,在指定糧店購買平價的好米、富強粉、雜糧和花生油。另外,銀行對華僑人民幣儲蓄存款實行優惠利率,方便存取。與此同時,國家在每年的僑彙留成中分給地方30%(1987年改為50%)的外彙留成,用幹組織斿彙物資供應。對名煙、名酒、名牌自行車,有關部門作出專項安排,並允許華僑商店進口國內緊俏的家用電器產品,憑券銷售,以滿足僑眷的需求。這些措施在當時糧油定價:供應、議價糧油尚未開放,名煙、名酒緊俏,自行車、家用電器產品憑票供應的情況下,確實起到了方便、改善僑眷生活,增加僑彙收入的作用,受到廣大僑胞、僑眷的歡迎。1983年北京地區僑彙收入838萬美元,比1978年增加2倍多,達到曆史最高水平。1978年至1989年,北京地區除地方留成外,共上繳國家外彙3440.5萬美元。
然而,隨著近年來領家經濟改革、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國內的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北京市的僑彙收入和僑彙物資供應工作也隨之出現新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國內居民彙入彙歒逐年増加,僑彙收入逐年下降從我行解付的國內居民彙入彙款金額看,1989年為9252.6萬美元,比1988年增加93.84%,1990年前九個月的解付金額已達9794.16萬美元,超過上年全年的解付金額。但北京地區的僑彙收入在1984年至1989年的五年間以平均每年23.33%的速度下降,1989年下降到28萬美元。1990年1—9月雖有回升,達到31.9萬美元,但預計全年不會超過45萬美元,仍然低於1970年的51.8萬美元。
2.國內居民彙入彙款直接取外幣或轉存丙種外幣存款的比重越來越大,霣僑彙券的人越來越少1984年7月以前,按國家外彙管理條例規定,國內居民的彙入彙款必須賣給國家,銀行解付國內居民的彙入彙款金額,基本上等於僑彙收入金額.自1984年7月1日,國務院批準中國銀行開辦國內居民外幣存款(丙種外幣存款)後,國內居民彙入彙款轉為此種存款的比例逐年上升,要僑彙券的比例越來越小。據我行的統計數字,1988年僑彙券的付出金額隻占當年解付國內居民彙入彙款總額的4.35%,1989年為0.3026%,1990年1—9月為0.325%。
3.僑彙商品銷售下降,僑彙券回籠減少目前,北京市經營僑彙商品的商店雖然數量上沒有變化,但經營規模大大縮小。本市國華商場過去二樓絕大部分是僑彙商品,四樓還賣僑彙冰箱、洗衣機、自朽車,現在隻在一樓賣些僑彙處理過去積壓的僑彙商品,僑彙商品供應幾乎停止。西單華僑商店過去銷售僑彙商品的興旺景象已不複存在,僑彙商品隻限於國產的化妝、洗滌類產品,另外還有一些彩電、膠卷等,其他商品大部分要收外彙券。僑彙糧油的銷售也隨著兌付僑彙券的減少而下降,例如前門東大街糧店今年1一9月份僑彙糧油銷售比去年同期下降30—50%。幾年前該店每次上繳的僑彙糧油票能裝半個麻袋,而去年隻需2個手提包,今年就更少了。與銷售下降相對應的是僑彙券的回籠逐年減少。1988年北京市僑彙券回籠比上一年減少16%,1989年下降了70.7%。1990年1—9月,僑彙券回考繼續呈下降趨勢,僅西單華僑商店僑彙券回籠就比上一年下降27.26%。
(二)
僑彙收入和僑彙物資供應發生以上變化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
1.僑眷對僑彙商品的需求發生變化。經過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商品品種豐富,質量提高。過去憑票供應的緊俏產品現在到處可見,隨意購買。僑彙券能買到“特供”商品的好處己不存在,名煙、名酒價格放開,以及其後一係列商品價格上調,也使僑彙券能買價格優惠商品的範圍不斷縮小。而僑眷對僑彙商品新的需求如用僑彙券安裝電話、賣煤氣罐、裝熱水器等,又因條件有限,一時難以滿足。僑彙券的用途越來越小。
2.僑彙商店經營僑彙商品存在困難,缺少活力。一是僑彙商店作為企業,優惠價僑彙商品無貼補來源,企業無能力擴大僑彙商品的供應。按規定,僑商品實行優惠價銷售的虧損部分應由僑彙留成經營其他商品的利潤來補貼。這在前幾年僑彙留成較多、其他僑彙商品利潤率較高(個別商品利潤率曾高達200%)時還能做到。而去年僑彙留成下降87.39%,市場出現疲軟後,商品銷售單位很難承受更多的商品虧損補貼。據了解,西單華僑商店1989年僅半價銷售的僑彙商品就補貼了39,8萬元人民幣,今年1-9月又補貼了14.4萬元。在目前實行承包經營的情況下,僑彙商品銷售單位一方麵完成上繳利稅指標,另一方麵又要對僑彙商品大量的虧損進行貼補,而這種貼補又不能視作完成上繳利稅任務,是很難長期做下去的,更不要說擴大僑彙商品供應。由於糧油購銷價格倒掛,糧食部門也認為僑彙糧油是一種負擔,賣得多、虧得多,得不到什麼好處。二是僑彙商品大量積壓。以國華商場為例,由於市場變化,該店前幾年積壓的家用電器、鋼琴、自行車、鍾表眼鏡等僑彙商品已達100萬人民幣,目前免券銷售都沒人要。今年無能力再進新的僑彙商品,隻能減少僑彙商品品種,賣些僑彙煙,維持著僑彙品種。另外,由於僑彙券與僑彙留成沒有固定的比價關係,如1988年僑彙供應部門一張僑彙券可分得0.62美元額度,1989年隻能分到0.285美元額度,不像外彙券那樣與美元有相對穩定的比價,容易計算留成。此此,銷售單位願意經營外彙券商品,而不願意搞僑彙券商品。
3.依照有關規定,國家僑彙收入隻能按官方彙價買入個人手中的外幣。這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國家僑彙收入的增加。一個原因是官方彙價低於外彙黑市的價格。在沒有開放個人外彙調劑市場的情況下,外彙黑市的交易價格總是高於官方彙價和外彙調細市場的價格,其差額最高曾達到3_4元人民幣。就是在目前外彙調劑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外彙黑市價格仍比官方彙價高出約1元人民幣。另一個原因是八十年代以來,國內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問題突出,人民幣彙價四次調整,貶值幅度達49.1%,人們認為彙價還要下調,外幣比人民幣更能保值。由於這兩種原因,持有外幣的人就不願意以低價賣給國家,而是將外幣存入銀行,嫌取外幣利息,或者將外幣在黑市賣出。私人手中外幣的大量增加,使銀行的私人外幣存款逐年增加。僅1988年至1990年9月,我行私人外幣存款餘額就增加了3.5億美元,達到4.36億美元,由於這部分外幣存款大多不直接用於消費,實際上也影響新的外幣資金流入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