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心靜如水,進退自如(3)(2 / 3)

“別人屋簷下”,就是對勢力範圍的一種形象話說法。隻要你處在別人的勢力範圍之中,並且依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以抬頭站著,但這種屋簷不多,以人類“同性相斥”的特點來看,大部分的屋簷都是很低的。

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辦事,你會受到有意無意的排斥,讓你感到巨大的精神壓力。這一點,在辦公室裏尤為突出。今天,那些聰明的部屬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當領導闡述其觀點後,他馬上會裝出大徹大悟的樣子,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暗地裏或用暗示等方法及時告知領導,同時,在表麵上再拋出與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見。時間一長,盡管在大眾中形象不佳,有點兒“弱智”,但領導卻備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

有個古老的典故,叫“南轅北轍”,意思是說目的地在南方,但駕車的方向卻對準了北方,結果跑得越快,離目標越遠。同理,如果上司使用了不忠誠的下屬,他總是同自己對著千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那麼這位下屬的能力發揮得越充分,可能對上司的威脅性就越大。

小黃在某鋼廠宣傳處工作,有一天,處長突然叫他整理一個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其實,這是處長對小黃的一次考試,它將關係到小黃足否還能繼續在機關呆下去。本來對這樣的材料,他並不感到為難,但有了無形的壓力,便不得不格外精心對待。花了一個通宵,寫好後反複推敲,又抄寫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小黃就把材料送到了處長的桌子上。處長當然高興,快嘛,字又寫得遒勁、悅目,而且在內容、結構上也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可是處長越往下看,笑容越收斂,最後,他把文稿退回了小黃,讓他再認真修改。小黃麵對滿臉嚴肅的處長,真叫人搞不清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小黃轉身剛要邁步,處長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說:“對,對,那個‘副廠長’的‘副’字不能寫成‘付’,這不合文字規範,你把它改過來就行了。”

小黃想,原來處長是忌諱自己是副處長。想到這裏,小黃在修改稿裏把處長前的“副”字全刪了。當處長看到修改稿後,義恢複了先前高興的樣子,還一個勁地道:“來得快,不錯。”處長從此把小黃視作了自己人。

在別人的勢力下,不能表現得太完美,善於處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顯的地方留一點兒瑕疵,讓人一眼就看見他“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搞錯了!”這樣一來,盡管你在別人的勢力中生存就不會讓對方感到有威脅了。楊子榮“智取威虎山”,既顯示自己有能力,又不讓座山雕感到他的到來會衝擊其勢力。

適當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點兒,也就等於把別人抬高了許多。試想想,抬舉對方的時候,對方還懷有敵意嗎?就像那位處長,他不願自己是副的,當他終於發現了小黃材料中的一個錯字的時候,他終於找到了批評的理由,而小黃恰恰是那個無意中寫錯的別字,解救了自己。麵對有權威、有勢力的人,隻有當他對你諄諄教誨的時候,他的自尊和威信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個時候,他的虛榮心也得到了滿足。

滿足對方的欲望

無論是偉大領袖,還是聖賢哲士、凡夫俗子,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有被人利用的弱點。為人處事,你掌握了對方的弱點而利用之,處理問題或求人辦事就可以被對方認可與接受。這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戰術,一切都將得心應手,稱心如意,但是要利用得恰到好處。

人們無時不在為名而生存,無時不在為利而生存。世間有為名甚於為利的人,有為利甚於為名的人,有既為名又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名,實際上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利,實際上是為名的人。你需要做到精到細致的觀察,使利用的技巧恰到好處,不留痕跡。

自從漢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開始,楚、漢在滎陽一帶展開拉鋸戰,誰也沒有占到多大優勢。於是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其西歸漢,其東歸楚。

漢四年九月,項羽解圍東撤,劉邦也要引兵西歸。張良充分認識到此時的項羽因剛愎自用,到了眾叛親離、捉襟見肘的地步。於是,張良、陳平二人同諫劉邦,希望他趁機滅楚,免得養虎遺患。劉邦從諫,親自統率大軍追擊項羽,另外派人約韓信、彭越合圍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