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夢的文化之旅(4)(3 / 3)

八部半(Eight and a Half)1963

導演:費德裏科·費裏尼。又名《八又二分之一》。本片通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朱麗葉與魔鬼(Giulietta degli spiriti)1965

導演:費德裏科·費裏尼。片中塑造的潛意識充滿了象征性意象,把中年女性心理危機的夢境和現實的分界模糊化,凸顯女主角內心的痛苦。

瓦萊莉和她的奇跡一周(Valerie a t den divu)1970

導演:亞羅米爾·伊雷什。片中主要描寫一個青春期女孩遭遇的奇異事情,夢幻混雜著現實,充滿著象征和隱喻的批判。

夜的第三章(Trzecia czesc nocy)1971

導演:安德烈·祖拉斯基。片中年輕人被接種疫苗後出現的高燒病人的夢境荒誕而陰暗,讓人印象深刻。

麵對麵(Ansikte mot ansikte)1976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通過精神分析對現代社會的女性性心理和性欲望進行剖析,通過大量夢境來烘托女主角的潛意識。

剃刀邊緣(Dressed to Kill)1980

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影片最後浴室的一段夢境很真實,巧妙的是那段夢是女主角先前自己的想象。

夢(Dreams)1990

導演:黑澤明。用詩歌跳躍性的思維,把八個近乎沒關聯的獨立的夢串成一個老年人對人生的思考。

12隻猴子(Twelve monkeys)1995

導演:特瑞·吉列姆。科幻驚悚的故事情節遊走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之間,跳躍式的敘事留下不少可供思索回味之處。

夢旅人(Picnic)1996

導演:岩井俊二。影片通過對三個精神病患者的刻畫,展現了現實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猜火車(Trainspotting)1996

導演:丹尼·博伊爾。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問題電影”,以寫實主義的基調展示了現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狀態。

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1997

導演:陳果。本片描寫了一場慘烈而失敗的青春,其中一些畫麵通過精神分析式的畫麵解讀,描寫了男性的欲望。

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1999

導演:薩姆·門德斯。又名《美麗有罪》。該片以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滲透著濃烈的嘲諷精神,犀利地揭示了美國日常生活的“眾生相”。

夢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2000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被評為最具爭議的十部電影之一。它的觸目驚心主要不是視覺,而是心靈。

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2001

導演:大衛·林奇。影片裏的噩夢可以根據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來分析,完全不遵守傳統電影的敘事結構和內在邏輯,微妙地暗示了多層夢境的可能性。

夢魘瘋人院(Sílení)2005

導演:楊·史雲梅耶。這絕對是一部可以拿來崇拜但不能拿來喜歡的電影,充滿著視覺上的震驚和思想上的驚嚇。

紅辣椒(Paprika)2006

導演:今敏。這是一部改編自科幻作家筒井康隆的同名動畫電影。現實與夢境層疊交織,構圖恢弘大氣,是一部體現新時代虛擬特征的傑作。據說《盜夢空間》靈感來自於本片。

悲夢(Sad Dream)2008

導演:金基德。又名《非夢》。人物飄忽、主題抽象。一個帶有警示意義的寓言故事,一場夢和夢遊之間造成的男女悲劇。

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2010

導演:蒂姆·波頓。蒂姆·伯頓熱衷描繪錯位,善於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常以黑色幽默,獨特的視角而著稱。波頓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德普詭異的表演風格可謂是經典的絕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