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引入的這個概念被很多人津津樂道:夢境中的時間比現實世界的時間流逝速度要慢得多,並且時間的流逝速度跟夢的層次相關,越是深的層次,時間流逝的速度越慢。這句話理解可能有點困難,簡單點說就是可能在夢中已經度過了一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隻過了不到一個小時;但是如果在夢中做的夢裏度過了一天,也許現實生活中隻過了一分鍾。更深的夢的層次以此類推。
那麼,這種對夢境和現實時間的虛擬描寫有沒有依據呢?這個還真有。一些清明之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做清明之夢的人從夢中醒來時,他們報告的對時間的感覺確實是這樣的。當他們報告自己在夢中經曆了很長時間,但是實際生活中要比他們感受的短得多。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他們更為感興趣的事情是:如果大腦對時間的感知出現問題,會發生什麼事情。雖然對時間的幻覺是由大腦自身產生的,但正如《盜夢空間》中的情節一樣,這種幻覺同樣令科學家感到迷惑不解。
第四個問題,植夢到底有沒有可能?
許多催眠專家都認為,通過催眠,植夢是可能實現的,導演諾蘭的“植夢”的靈感可能就來自於催眠。《盜夢空間》中的夢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把夢和催眠裏比較有趣的東西拚裝在一起的幻境。催眠是人工引導產生的,而夢卻是自發的。片中的造夢讓人進入一個別人構建的世界,與催眠師的引導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片中費舍爾在夢中製造一支護衛軍讓柯布等外來者大吃苦頭,這是對現實中的心理防禦機製的誇張和想象。心理防禦機製是潛意識的一個功能,把自己不接受不喜歡的一些心理活動壓抑下去,而催眠則是屏蔽掉這些防禦機製,直接觸碰你的潛意識。
第五個問題,夢境裏到底遵不遵守物理定律?
《盜夢空間》裏的夢極盡想象與誇張,甚至出現了巴黎就像一張大紙一樣折疊起來的畫麵,還有的時候有些光的幻覺會變成真的。電影中的那段沒有盡頭的樓梯實際上就來自於荷蘭藝術家埃舍爾創作的沒有盡頭的樓梯,這些在夢中出現都是有可能的,夢境也會遵循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法則。一個關於夢境的調查結果顯示:沒有感官輸入,意識行為似乎變得不可捉摸。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夢境中找到一些規律:如“自我實現期望定律”(你期望的事情將會發生)和“敘事動力定律”(在某個地方停留太久,夢境開始陷入衝突)。
由此看來,《盜夢空間》中展示的某些情節在理論上是可以做到的,但還有一些情節在理論界仍然不被接受。期待著有一天,我們能夠掌握夢的形成機製,掌握對夢進行加工的技術,實現真正的“盜夢”。
【小貼士】科學家盜夢
一個美國科學家從植入電極治療的腦癱病人那裏收集做夢時神經元放電信息,想以此獲得夢的信息。每一個夢都是一個電子數據,而每一個神經元都與特定想法有關。如果數據足夠大,說不定可以用於解夢。這項技術在不久的將來說不定還能用於控製你的思想,就像《盜夢空間》一樣。他們先在你大腦裏植入電極,然後坐在電腦屏幕前,分析和記錄你睡覺、做夢時神經元的放電情況,就可以知道你做了什麼樣的夢!別擔心,這些還沒實現呢!
一簾幽夢:那些電影中的夢
在《安德魯之犬》之後,很多電影導演對夢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由於夢具有神秘、虛幻、虛實難辨的色彩,在電影情節裏加上夢的元素有時能夠讓整部電影顯得充滿創意和智慧,同時讓觀眾產生強烈的觀看欲望,夢一直都是電影界一個熱門的題材。
在此介紹一些關於夢的電影給大家,這些電影或多或少都與夢有著關係,希望能給讀者一點興趣和啟發。
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1945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本片又名《意亂情迷》,是最早運用精神分析原理來分析夢境的電影,情節離奇而曲折,最終通過夢境偵破奇案。
夢(Kvinnodrom)1955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這是一部諷刺喜劇,主要通過夢境描寫女性的欲望和惶恐心理。
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1957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主要講述一個倔強頑固又自私的醫學老教授在現實的榮耀和夢境幻覺以及對童年回憶的折磨中審視了自己的一生。
伊萬的童年(Ivanovo detstvo)1962
導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采用夢境化的詩意鏡頭貫穿全片,用夢幻的美好真誠來反襯戰爭的冷酷殘忍。片中的誇張元素是對童年神秘的禮讚,聖潔但並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