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麻煩,不退縮、不逃避、不幻想。
如能做到以上四個方麵,他就可以使自己的心理處於一種和諧、自然的健康狀態。
另外:這四條“正確對待”既可以作為心理健康的手段,也可以做為心理健康的目的,在這裏是把手段和目的一體化了。心理健康同時是一種理想和追求,沒有止境。
十條健康心理的測評標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樂曼提出的10條心理健康標準,是目前公認的“標準的標準”。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製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健康導師
不論名人、普通人,富翁還是窮人,每個人都可能產生心理問題,一不小心它就會如影隨形。可見,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人能否享受快樂、健康生活的第一要素。所以,為了健康我們必須學會調適自己的心理,使它不至於脫離正常的軌道,傾覆我們的人生。
眾所周知,身體的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其實心理的成長也一樣,“心理營養”也非常重要。那麼,對於人,重要的心理健康“營養素”有哪些呢?
第一,最為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愛。愛永遠伴隨在人的生活左右。童年時代主要是父母之愛,童年是培養人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確的父母之愛,就將影響其一生的心理健康發育。少年時代增加了夥伴和師長之愛,青年時代情侶和夫妻之愛尤為重要。中年人社會責任重大,同事、親朋和子女之愛十分重要,它們會使中年人在事業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動力,你生活充滿歡樂和溫暖。至於老年人,晚年子女的愛是幸福的關鍵。
第二,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宣泄和疏導。適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當然這種宣泄應當是良性的,以不損害他人、不危害社會為原則。心理負擔著長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導,則會加重心理矛盾,進而成為心理障礙。
第三,善意和講究策略的批評,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批評,勢必會滋長驕傲自滿、固執、傲慢等毛病,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發展的表現。過於苛刻的批評和傷害自尊的指責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遇到這種“心理病毒”時,就應提高警惕,增強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堅強的信念與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信念與理想對於心理的作用尤為重要。信念和理想猶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幫助人們保持平穩的心態,度過坎坷與挫折,防止偏離人生軌道,進入心理暗區。
第五,寬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人生百態,萬事萬物不可能都能夠順心如意,無名火與萎靡頹廢常相伴而生,寬容是脫離種種煩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法寶。
這些都做到了,你就是個心理健康的人了,你的人生也會充滿幸福與快樂。